第一节
老子:第一代表
文化的最终沉淀,是集体的人格。也就是说,文化以人为本,以人为归。任何重大文化的基础,是密密层层的人。那么,应该由谁来代表和引领这密密层层的人呢?
数千年来,真正代表和引领中国人的,也是那些重要的文化创造者。
老子——让中国文化获得世界身份的第一代表。老子在中国文化中排在第一位。
老子不认为自己有伟大的学说,甚至不赞成世界有伟大的学说。
他主张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追求生命的自然状态,在他看来,人就像水,柔柔地、悄悄地向卑下之处流淌,也许滋润了什么,灌溉了什么,却无迹可寻。渗透了,蒸发了,汽化了,变成了云阴,或者什么也没有。人也该这样,把生命渗漏于沙漠,蒸发与旷野,那就谁也无法侵凌了,“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骑在青牛背上,慢慢地走着。要走多久?不知道。为了过函谷关,老子一口气写下了5000字的《道德经》。他的一生只留下了这一篇《道德经》。
老子写的那五千字,滋润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老子消失了,但他留给大地的,是一个能够深思熟虑、看透万象的民族。
第二节
孔子:长长的脚印
在老子之后,孔子站出来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
老子在路上,孔子也在路上。
因为在路上,一个人摆脱了固定的环境,陷入了广阔无比的陌生和未知,但生命的缰绳却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上。由此,你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强大,一种高阶的事情也由此产生。
孔子第一次隆重的“在路上”,恰恰是去拜访老子。他以学生的身份向老子问道。
孔子在外面行走,行走了整整14年,而且年纪已经不轻,从五十五岁走到六十八岁。
这是四年的行走,他沿路讲学,他想让当时各个诸侯邦国的统治者听到了这些话,可他们不愿听取。
孔子主张实行仁政,他至善、宽厚、优雅、快乐而且健康。他以自己的苦旅,让君子充满魅力。
孔子的话,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人听到了,世界上很多人也听到了。 这双鞋子走出的路,后来将成为很多很多人的路,成为全人类最大族群都认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