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摔跤吧!爸爸》在朋友圈简直是掀起了一股热浪,堪称影院票房的一款兴奋剂。
对于赚足眼泪的励志片,蔴姬内心原本是拒绝的,因为鸡汤喝多了,怕太腻不消化。
但周二的宋小妞无敌抵抗数学练习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是时候给孩子灌下这碗逐和鸡汤了,于是乎,取消了周三晚上所有兴趣班和课后练习,娘俩手拉手去影院拔草。
《摔跤吧!爸爸》来自于真实故事的改编,没有传统印度片一言不合就尬歌尬舞的乐舞场景,而是走心以诙谐和真实感呈现了感人的故事原型:印度一位男性全国摔跤冠军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因错失世界冠军角逐和获奖机会,便将自己此生未完成的梦想期望加诸给两个女儿,并为之付诸努力实现梦想。
可理解为:自己此生没能力未完成的梦想,却强行将梦想的枷锁和包袱,强压给孩子去负重前行。
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或控制子女成长轨迹的错误行为。这样的父母在以自己的成功标准或人生成功指标在定制子女的发展之路。
原本,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观影到最后,都在欢呼两个女儿的成功,有几个人还记得这一开始是父亲的梦想而不是孩子的?
有的孩子能考上清华北大、牛津哈佛;
有的孩子能入选进入国家队,成为全国或世界某项运动冠军;
有的孩子能成长成一名知名的作家;
还有的能代表人类探索太空之旅…….
而他们/她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别人家的孩子!
为何别人家的孩子总能走向成功之路?我们总习惯回答:那孩子是个天才!或那孩子就是块学习的料!
而事实真的绝对如此吗?
影片中的辛格全身心投入到两个女儿在女性摔跤选手之路上的准备,从关注到孩子有摔跤的天分,到以不优渥的家庭条件去为孩子创造摔跤训练环境,再到为孩子争取训练和比赛的机会。关键时,积极地争取;必要时,合理地退出,放手孩子成长和锻炼。
既有教练的坚持和严格,也有慈父的关怀和疼爱。
这,用当下热门的互联网用语来说,叫 ALL IN!
生活需要All In,工作需要All In。而为人父母,更需要All In!
1. All In 是足够的爱和优质的陪伴
All In的开始,就是给予足够的爱和优质的陪伴。0-1岁的婴儿分别处于口欲期和肛欲期,同时处在绝对的自恋期,即全世界仅以她/他为中心。任何一种自身情绪的变化和需求,都需要父母,尤其是妈妈给予百分百的关注和爱。而有互动的1-6岁,需要的就不单单是陪着,而是优质的陪伴。
闺蜜熊熊锻炼儿子单独房间睡觉,在孩子6岁多成功时,感叹了一句话:小时候因母爱缺失而欠下的爱,不论多晚孩子都会讨回来。
我的小叔和婶婶是70年代人,在他们那一代的大学生,要摆脱分配体制到南方深圳打工,注定了要牺牲很多,连孩子要成为留守儿童。0-6岁时期的堂弟堂妹,是由我家和姑姑家分别照顾的。
有一年的秋天,婶婶休假回家几天想陪陪孩子们。她带堂弟刚出去玩了没多久,堂弟玩着玩着就说:阿姨,我要回家,我想妈妈了。(堂弟那时候把照顾他的二伯母,也就是我的妈妈叫妈妈)。
印象中那一幕场景真的蛮难过,婶婶一转头眼泪刷的一下就流了出来。后来,堂弟堂妹满6岁就去到深圳,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天知道,叔叔婶婶是用了多久才修补了这缺失的6年亲子关系。
婴童期长期由老人家或亲戚带大而不是父母带大的孩子,由于没有获得父母足够的爱和陪伴,安全感和自信心是相当缺失的。缺乏的亲子关系,也会让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沟通障碍。
影片中的辛格,给予女儿们极大的关注,能发掘他们成为摔跤手的潜质。同时又陪伴她们度过了长达十年的训练。对于没有作为摔跤手的两个小女儿,也能亲自辅导英文学习。
而生活中有多少父母能在陪伴孩子时候,放下手中的手机?又有多少父母能做到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内心的幸福感来自于被爱的感觉,爱的缺失和关注度的降低,让孩子没有幸福感。
缺乏自信、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孩子,如何能够有能力迈向成功,成为把握自己幸福的人?
2. All In 是正确的指导和全力的支持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父母:声泪俱下地给孩子戴上了一道无形的道德枷锁“爸爸妈妈这辈子的指望,就靠你了,你一定要争气啊”。然后,只看结果,忽视过程。
也有这样的父母,在实现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后,说:我们家不缺这点钱,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去争第一那么辛苦,学习差不多就行了,补习班也不用去。她/他只用开心、幸福快乐地成长就可以了。然后,撒手不管,任凭孩子自由生长。
只给人设和结果的教育,和耍流氓有什么区别?强加梦想不对,以快乐童年为借口放之任之更过分!对孩子真正的爱,是要参与要All In。要以力所能及之力,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全力的支持,让孩子拥有掌握自己幸福的能力,让孩子拥有能够决断要哪种生活的选择权。
谁都无法预测未来社会的样子,就如大多数的我们,有几个能想到20多年后的当代社会已经是触碰到了AI的时代。你给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少年、青年,难道你能保证他/她能在你的庇佑下,还能安稳度过无忧无虑的成年和老年?
最可怕的是,你设定的快乐童年真的是她/他未来懂事后梦想的生活的样子吗?怀揣梦想但身无半点技能的人,得有多绝望。那时候的他们,可能不喜欢那个时代社会的现实和残酷,但躲不开的无力感,却只有他们才懂。
电影中辛格不同,他确实为自己的子女规划了他认为的梦想人生。但如果不是这样的开始和坚持,也就没有夺得世界冠军的吉塔和巴比塔,只有成千上万个14岁就嫁人一辈子围着锅台转的印度少女的普通一名。
而如果没有辛格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发挥自身是摔跤冠军的技能,也不会有能夺冠的吉塔的巴比塔。
精英的成长之路,除了天赋,更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来自于培养者的眼界、能力和态度。再名贵、稀缺的种子,也需要肥沃的土壤和细心的呵护照料。而普通的种子,也未必开不出娇艳的花朵。
而赋予他们/她们生命的父母们,是否全身心All In投入到爸爸妈妈这份穷其一生的职业,为孩子未来幸福、成功之路滋养了土壤,提供了可能?也许,我们都需要思考。
我是蔴姬,愿与你分享我的点滴。
图片来源:电影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