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半年前,我还一直不懂得取舍。那时候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舍,想要的果子可以一个个去摘啊,想做的事可以每一件都去试啊。
现在想起,会觉得当初自己确实年少无知,对于生命、对于时间太过愚钝。
如果站在生命的终点往回看,忽的会理解如同在镣铐中舞蹈的人生,发现曾妄自以为的、无限的自由完全不可能存在于个体的生命中,因为有一个打不破的大前提:生之有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阮籍
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
——白居易
当我对时间有了概念,我开始一点点去站在时间的维度解读生活,尽管一开始迷雾重重,使劲理清思绪也无法驱除自己的短视。但只要开启了这道闸门,潜意识就不断地沿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偶尔的一小步逐渐也积累出一片清晰的天地。到今天,与过去的自己对比,我觉得我的生活、我的价值观、我的行为方式已完全不同了。
用时间的尺子测量生活,一切行为都有了意义和代价。这是一把比金钱更准确的度量尺,因为它不仅能映射出所有行为显性的、当前的价值,还能标记出这些行为隐性的、长期的价值。
我尝试把时间当做一把更重要的尺子,于是生活中日常事物的优先级发生了大移位,导致我的生活内容变得大不相同了。同时,因为对事物的重要性评价发生了变化,我的价值观也有所改变,明白对自己重要的事以后,才学会了取舍。这种舍是真正的舍,从内心去做。
今天我就面临了一次对自己价值观的考验。公寓楼上有一户主人离世,他留下的房屋和室内物品被出售。管理员给每层都贴了通知,我和LZ也决定去参观。一进室内,眼前的景象令我叹为观止。没想到这位主人生前是一位收藏爱好者,房间内每一处墙面都挂满了画幅、照片、标本,每一层柜子都摆上了雕塑、工艺品、精致器皿或艺术类书籍,包括卫生间和衣柜。所有的家具都木质考究且呈现出历史气息,纺织品皆带绣花。我甚至在床头柜上看到了一台纯实木精美唱片机,书房里有一套手柄带有精致雕塑的铜制餐具,还有数个精美花瓶……
要知道我以前有像仓鼠一般存东西的癖好,如果是一年前的我,一定卯足劲往自己家里买,如同今天看到的一位太太,反反复复蹬蹬蹬搬走了三批物件。但是现在,我买东西考虑的除了价格以外,最重要的是我的保存成本。我买回家的所有非消耗品,都要考虑当我搬家或是离开时,它会不会成为我的负担。我如果用不到它,只是想占有它,那我坚决会说服自己放弃。虽然这种挣扎确实不容易,在我欣赏完离开以后偶尔还会纠结一下,但是只要想到自己潜在的长期保管的付出,我会再次回到最初的决定。
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太多了,如果不会取舍,任由自己像磁铁一样到处吸纳,就会把自己弄得负累越来越重。那样的心态只会让人固守一处,永远飞不起来。正如今天在博物馆里学到的另一个精彩隐喻——飞行器的设计最优先要考虑的就是减少不必要的重量。
总结起来,我今天想聊的主要有两点体会,我想用有限的生命只做有限的、可积累的事,我想把生活中物质的负累减少到最小。
————— 2017-02-26 —————
爸比 07:16
在说服中,用提问引导对方思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希望劝导身边的人改掉一些坏习惯,比如,子女劝父亲戒烟;父母劝孩子好好学习等等。人们通常都是用说教的方式,如果不注意方法,效果就很不尽如人意,毕竟,谁都不愿意被否定,都会为自己的理由辩护是人类的天性。
那么,怎样劝导才有效呢?就是采用“反问提问”的方式,就是要改变提问的方向,来引导对方从“为什么我不能”转变为“为什么我想要”。在相互交流中,劝导者一直在不断的问对方“为什么你想要”,每问一次,对方就会思考一次“因为我要如何如何”,于是,随着理由和信念渐渐被强化,最后,劝导者只要问一声“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就很有可能将念头激励为行动。
总之,说服不是一蹴而成的事情,尤其是在针对某些成见已深的对象时,不要觉得我讲了半天,你还是没有那样做,就是失败了。事实上,说服是一个程度上的改变,只要对方的想法从“很讨厌”到“没什么讨厌”,甚至在思考“你说的有一定道理”的时候,其实说服就已经开始成功了。
妈咪 07:21
接纳孩子的情绪
不管孩子的感受是否让人觉得舒服、想法是否让人感到愉悦、行为是否让人认为得体,大人都要接纳,这样孩子才能接受真正的自己,才能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
自我意识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这种意识形成的前提是个人所有的情绪都要被倾听、被允许、被表达。相反,如果周围的人包括爸妈、老师、同学都否认这些情绪或者拒听这些情绪,甚至把这些情绪表达当成笑料,孩子便会认为他所体会到的、他所想到的、他所做到的都不符合爸妈、老师的标准,他们会将自己真实的感受隐藏起来,戴上面具,让自己看起来和别人所期待的一样。
每个人都有情绪,会在某一天心里莫名地感到烦闷、悲伤、恐惧、憎恨,会产生负罪感、耻辱感、受排挤感,会感到妒忌、羡慕、宽慰、开心…但因为从来没人在其他人面前谈及自己的这些感受,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自己的所感所想别人体会不到,从而觉得自己活得很糟糕、很不尽人意…因而贬低自己,对一切失去信心。
所以,当孩子哭泣、喊叫、颤抖时,父母不要制止,放开让孩子“说话”,给他提供体验情感的空间,让他能在受伤或者遭遇不公后,有机会释放内心的压力。
————— 2017-02-27 —————
爸比 07:47
有策略地请人帮忙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该怎么开口请人帮忙呢!比如:我们带老人坐车,需要座位而怎么开口呢!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以对方为出发点,来提出我们的要求。
具体的来讲,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诉求要具体,请人做好事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盯着自己的需求,而必须让对方知道,自己小小的一个行为将会为他人减轻多少痛苦、增加多少快乐。比如:“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实在站不稳,如果没人让座位,就只能坐地上了。”
二是善意要扩大。因为我们都希望,所有接受过别人帮助的人都能将这份善意传承下去,只有说出自己心中的这种转变,让对方觉得他的付出没有白费。比如:“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如果你能让个座,我会非常感激,下次如果我也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也一定像您一样伸出援手!”
三是让对方有选择。我们一定要让对方有选择,毕竟,没有人喜欢被迫做决定。比如:“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可以让个座吗?当然,这是个不情之请,毕竟是您的座位,让不让由您来决定。”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刻,而一个社会也必然在相互帮助中才能变得更美好。
妈咪 08:01
孩子不哭不闹正常吗?
朱利从来都不哭,什么也不怕,总是一声不吭地接受所有挫折,尤其不打扰大人,周围的人都说他很勇敢,很有男子汉气概。不过,他毕竟是个孩子,是个人,他有着人共有的情绪。只不过他把自己的情绪压抑了,把自己的感受埋藏在内心深处了,他给自己的内心上了一把锁。有情绪是健康的,压抑情绪对人是有害的。
孩子可以掩饰自己的情绪,甚至可以抱自己严裹起来,不去触碰那些伤感的情绪,但这样做的代价是〜伤害孩子的情感和社交能力,并因此降低孩子的情商。父母不要惧怕或制止孩子表露各种情绪,让孩子面对事情时表现出应该有的情绪,这样有助于孩子认知他正在体验的感受,提高孩子的情商。
————— 2017-02-28 —————
妈咪 07:40
孩子做错事,总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why?
如果承认自己有过错或者犯错误,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坏很坏。他不愿意别人这么看自己。他就是个好孩子,所以,坏的孩子是别人不是自己。孩子会把自己刚刚做的错事转嫁给自己的兄弟姐妹、玩伴或者想象出来的朋友身上,甚至父母身上。
孩子心理很脆弱,所以千万不能让孩子产生愧疚感和负罪感。父母要帮助孩子强化自己的形象,明确地告诉孩子:不管怎样,父母会无条件爱他保护他。也就是说,即使他做错了事,父母一如既往地爱他。父母可以谴责他的行为,但在情感上依然爱他,他永远都是爸妈的孩子。让孩子放心,任何人都会生气、嫉妒甚至恼怒。
很多三、五岁的孩子把自己做的错事推到别人身上,父母不要指责孩子在说谎。其实,孩子是在寻找一个排遣愧疚感的出口。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坚信父母爱他,并对他这个独立的人心怀尊重。
爸比 08:00
朋友犯浑怎么劝
朋友之间互相帮忙是必须的,可有时候朋友明明做了一件蠢事,还要我们支持他,怎么办呢?
一是不要追问原因。在气头上的人是一种特别奇怪的动物,说他聪明,其实是气迷心窍;说他笨,他能找出无数理由。所有的表达都是不客观的。
二是不要独善其身。朋友在气头上,如果这个时候你坚持理性原则,可能会让朋友更加气愤。
三是拼命阻拦。当我们奋力阻拦的时候,很可能激发他的逆反心理。应该是采用疏导式技巧。一是不要问“为什么”,要问“怎么了”。这两句话看似相近,其实前者是在质问朋友这么做的原因;后者却是在询问事实发生的缘由。二是引导情绪宣泄,你比朋友更愤慨。既然朋友所做的蠢事就是出口气,我们就帮朋友发泄一下情绪。比如要学会聆听。三是与其一味阻拦,还不如把事情结果分析到实处。当我们把细节分析到实处,也就是把最终的结果讲清楚,其实是一件很泄气的事,再冲动的人,只要脑子过一遍,也就不容易那么做蠢事了。
任何技巧都是为原则服务的。
————— 2017-03-01 —————
妈咪 07:50
不要打压孩子的情绪
真心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想法,能帮助孩子做真正的自己。
陪伴孩子意识到自我,首先要真真正正地倾听,不加任何评判、不提任何建议、不做任何主观引导,只是让他有机会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帮助他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理解他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才不会被自己的情绪吞没或者让自己情绪泛滥。父母不但要帮助孩子找到情绪发泄的出口,还要帮助孩子明白一点: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不会有任何危险的后果。所以,父母一定不要让孩子独自面对内心的不安、忧虑,否则孩子就会否定情绪、删除情绪、将错误转嫁给他人等等。所以,父母要为孩子建立安全感,陪伴孩子,接受孩子的感受。
爸比 08:06
如何说通年纪大、地位高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年纪越大、地位越高,往往就越保守。我们的父母、领导都会觉得年轻人的想法太激进,不靠谱。他们很难认同我们的价值观,因此,对他们输出价值观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怎么说法他们呢?一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找到他们能听进去的理由。比如:领导和员工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不同,员工专注于技术问题的解决,看重于把事情做成;领导专注于宏观态势的把握,看重于别出乱子。因此,我们得跳出自己的专业局限,才能找到他听进去的理由。
二是找到对方感同身受的痛点。又比如,我们要推进一个项目,但是领导觉得风险太大,在劝领导的时候,我们不要太多强调收益,更多地要强调风险规避;不要太多强调创意,更多地强调市场的可行性。这才是找到了领导的痛点来说服,效果会更好。
三是给对方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保守派想问题,一向是从最坏的情况出发,而要应对最坏的情况,预安就需要比较完备。
总之,家长、长辈和领导比较容易保守,这是人家的天职所在。要想说服他们,我们就要找到他们能听进去的理由,让他们能切身感受到痛点,并且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案。
————— 2017-03-02 —————
爸比 07:27
如何催促拖延症老板
有人认为拖延症就是懒,其实它是为了消除恐惧和焦虑而引发的逃避行为。要克服拖延症,就是要减少焦虑,提供动力。
第一步:真诚表示体谅,实现低阻力沟通。就是真诚地表达出领导工作头绪多,事情繁忙,非常理解领导的辛苦,就会给下一步沟通有一个好的开头。
第二步:提供后备方案,清空焦虑内存。这个后备方案未必完美,但它的作用是让领导知道,起码有个兜底方案,是不会出现最坏结果的。一旦领导的压力释放,反而能在心情上缓解焦虑感,更愿意处理当前的状况,甚至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第三步:点明短期收益,激发主体动力。可以从两方面说明:一是不拖延短期内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对领导来讲诱惑力更大。二是不拖延并不需要很大的代价,只要很少的时间就能处理完毕,完全在领导的掌控范围内。
总之,催领导就是要大胆且有技巧的催促就好,同时,操作步骤的顺序很重要。沟通说服要根据对方的处境来拟定策略,一上来就分析利弊得失,一般人很难听进去。但有了前两步做铺垫,领导就清理了足够的认知内存,这时候再给领导一个推动力就水到渠成了。
妈咪 08:22
工匠精神
今天看到一个新名词—工匠精神,很是纳闷,工匠应该就是木匠,那么‘’工匠精神‘’是?当今是一个短平快的时代,凡事都追求短时间高速度,人们都拼命往前追赶,做事只求表面上的成功华丽。而“工匠精神”指的是":做一件事不仅要做好,而且做的要有创意、有创新、有独特性,同时更要完美。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内在含义。
同为咖啡屋,A家不仅让大家喝到香浓的咖啡,而且满屋都飘有咖啡香味,环境安静优雅,且能在咖啡屋中体验到一种文化氛围,可以说到了极致状态,顾客络绎不绝。B家外表装饰的华丽堂皇,可屋内没有意境,没有咖啡香味也难怪无人问津,因为他缺少“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就是摆脱浮夸,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但是要带有创意,带有内含,把它做到极致,使自己通过做这件事确立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品质,确立自信心,确认生命的实际意义所在。
Jingjing 11:26
Jingjing 11:26
Jingjing 11:26
Jingjing 11:29
妈妈今天写了“工匠精神”,我这段时间一直在说:人要踏实做好小事。这其实背后是一样的道理,认真求是。但是,还是有人无法体会,怎么样才算踏实认真。我就用这几个简笔画来打个比方。
Jingjing 13:54
小朋友学简笔画,哇,这小兔子、小老虎、小金鱼都好可爱,那就一个一个来学吧。小明和小健一起从小兔子开始学,先练习第一步——画圆。
小朋友不比大人,画个圆也不容易掌握。第一天,他们无论怎么画都像鸡蛋,小明第二天就怎么也不愿意继续练习了,觉得这样练习徒手画每一部分太慢,就干脆拿来纸印在底版上面拷贝了一份。这样做快捷而且相似度100%,用聪明的办法很快就完成了耶。小明用同样的拷贝方法快速画完了兔老虎和鱼。
小健看似笨,一直把圆练习好后再练习画眼睛、鼻子和嘴巴…直到半个月后,才画出一个相似度60%的兔子。他继续练习两天,就能画出90%相似的兔子了。学会了徒手画兔子的小健已经掌握了简笔画的基本方法——都是从一个圆开始。他稍微变动,就能徒手画出同样可爱的老虎和金鱼了。
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小健随时随地都能画出呆萌可爱的兔子老虎和金鱼,并且举一反三出各种不同的小动物。而小明从来都不敢说自己会画简笔画,因为他连一个圆圈似乎也画不出来,但明明自己好像又画过…哎…
Jingjing 13:56
看似匆匆忙忙做过,和认认真真刻意练习过区别就是这么大。匆忙地想要结果,不想付出积累,人生只会越来越没有路可走。认认真真下苦功夫,有了底蕴,人生的路就会越来越宽。
————— 2017-03-03 —————
妈咪 08:28
共情式的倾听
所谓共情,就是把孩子刚刚告诉你的事情过滤一遍,抓住事情中有意义的一些东西,比如情绪、情感、愿望等。重点是关注孩子内心活动,而不是事情本身。
“妈妈,我现在不想睡觉。”‘’你一点都不想睡?你的确有权力不想睡觉,你可能希望再玩会,我理解。‘’但说话的同时,继续帮助他躺下睡觉…这位妈妈换了一种方式,没妄加评论,也没指责,而是认同了孩子的情绪,孩子觉得自己被接纳被重视,他更加信任自己的感觉。
有的父母时时刻刻、事无巨细地关注孩子,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一切,而孩子和他们多一句话都不说,他们觉得委屈。或许他们忘了,尊重孩子,就是要尊重他们的感受。陪着孩子体会各种感受,只要表现出和孩子拥有共同的情感,设身处地,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会融洽和谐,其乐融融。
爸比 08:31
如何说服比自己更专业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会与专业人士合作,但由于专业性的差距,当你要说服一个比你专业的人士接受你的意见时困难重重。
一般情况下,人们说服专业人士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一是评价作品时只说主管感受,让人不服。二是提出修改意见时纠缠细节,矛盾重重。三是用下命令的方式逼人服从。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说服专业人士呢?就是要尊重专业,达成共识,要学会“无痛”劝导设计师修改方案的方法。
一是克制直接表达主观感受的冲动。主观感受的标志特征就是“我觉得”,不要用“我觉得不好看”等方式来表达。因此,初步接触到一个方案,就算不满意也要沉住气,把主观不满意细化成客观和具体的问题。
二是提出抽象需求,而不是具体要求。需求是整个设计项目应该达到的总体目标,要求则是指对设计方案中某个细节的具体安排。
三是不要下命令,要尝试在探讨中达成共识。在运作中,适当给设计师部分话语权,才能激活设计师的创意和潜力。
————— 2017-03-04 —————
妈咪 07:49
如何能有效地将阅读所带来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假如你学英语,你要学习一个英语句子,但是你只读一遍,弄懂意思就不管了,那么这句话其实你根本没学会。但是如果这句话你反复地说,反复地用,到最后变成了你语言的一部分。最后不管在什么场合,凡是想要用到这句话,你都能脱口而出,这个时候才等于把这个知识转化为你自身能力的一部分。
所以,阅读最重要的是“转化”,也就是‘’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指通过反复地训练,最后不自觉地将某种思想体系、语言之类的东西内化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并且随时随地可以应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把外在的所学知识转化成了自身的能力。
爸比 09:35
如何鼓励不求上进的人
在现实中有这样的人,浑浑噩噩过日子,如果我们想劝导他,如果不懂得他的心理,不知道他心里究竟需要什么,劝导是难以奏效的。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就是采取心理三步抢救法:一是降低对方对结果的恐惧。多多鼓励他们,让他们放松心理,消除他们对后果的恐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走出安全区。
二是用可能性代替目的性。目标有实现不了的风险,但可能性就没有这个问题。目标会让人觉得乏味,可能性才更有想象空间。爬不上珠峰,这是目标没有实现,但是路上总能欣赏很多风景吧!这就是可能性的扩展,可能性更诱人,压力会小一些,鼓励他们打起精神,鼓足干劲,“条条大路通罗马”。鼓励人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做比较。
三是营造愿景而不下命令。这里我们说的目标,是他自己的选择,严格来说就是“愿景”。因而我们给客观地描述一个愿景,来引起对方的兴趣,削弱畏惧心理,免除后顾之忧,让他们愿意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