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队》这个电影触动我的不止一个点,以至于看完电影后有点堵,说不出观感来。
(一)
一个十四岁的少女,独生子女,省奥数冠军,竟然死于奸杀。接办此案的三大队警察们用对破案的专业态度,用必须抓住凶手的决心,表达出他们的痛心,和为受害人讨回公道的正义感。
(二)
两个农民工兄弟,没钱没家,他们的职业是修空调,大概有机会看到别人的富裕生活,而他们却与幸福生活无缘,于是心中不平,入宅行窃。意外的,这家家中大人不在,14岁女儿却在家,……结果,犯了滔天大罪。
(三)
线索很快就查到了,抓捕却不顺利。狡猾的王二勇逃了,只抓到了王大勇。审讯时,王大勇表现出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队员被激怒,怒踹一脚,不想竟造成了嫌犯的死亡。
之后一幕,程队变成了程犯,进入预审处的集体关押监房,剧情顿时逆转。
这一幕让我想到两件事情。其一是我自己在公安局预审处实习时,曾经不分青红皂白的对嫌犯们横眉怒目,认他们都是大坏蛋。一名比我大不了几岁的预审员对我说:我们今天虽然可以坐在这里拍桌子,可是离我们坐到对面去,其实只是一步之遥。
其二是同事丈夫的遭遇。同事和她丈夫曾经是老三届的知青,两人都在黄山茶林场当茶农。她丈夫当时是分队的支书,帅气又能干。有一次,队里发生了有人偷窃国家财产的事件,抓到“嫌疑人”后,支书带领骨干,对“嫌疑人”连夜进行了义愤填膺的“审讯”。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那个队员竟死于“审讯”。出了人命,又正好赶上当时的市委开始抓知情问题。同事的丈夫被严厉处分,虽无牢狱之灾,但一辈子毁了:没有工作,没有职工待遇,没有政治前途。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简直是灭顶之灾。还好我的同事对他一往情深,主动请婚,并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努力工作,事业成功,帮助丈夫和婆婆一起渡过了最艰难的日月。
所以当电影进行到程兵入狱这一步时,我特别难受,想到那个“一步之遥”,也想到了“出身未捷身先死”的同事的丈夫。
(四)
程兵挺过了监狱里的日子。出狱时,他的任务不但没完成,任务还有了质变:不但是要为受害者伸冤,也是要为自己和队友雪恨。他找到了三大队的原战友,他们都熬过来了,都是刑满释放后的落魄人,饱受苦难和委屈。重逢之时,天地苍凉,英雄落魄。但队长的火炬一举起,队友们马上就豪情再燃。
警察也是一种军人,他们很有部队的作风,坦诚义气,果敢忠诚。他们决定一起重新投入追缉王二勇的战斗。看到队长分配任务,队员分头行动时,我觉得这部戏接下去可以演一个除霸安良,行侠仗义的现代“三剑客”故事了。
(五)
豪情壮志熬不过“岁月”和“无望”。
三大队的队员们当然没有当侠客的打算,他们是平常人。而且运气很差——几年的追缉没有成果,看不到尽头。王二勇留下的线索简直是在故意戏弄他们,忽北忽南,每次都让他们扑空。
在岁月流逝和追寻无望的煎熬中,各人有了各人的私心:或为自己的生计,或为恋爱,再或为补偿家人,他们先后离队了。这叫人心痛,却也叫人原谅。程兵不勉强也不记恨战友们,他铁了心要孤军奋战,抓住凶手。
我想,是他妻女的冷淡态度成全了他。假如他的家庭依然崇拜他支持他,假如他的家人也是又有难又有病,并非常依赖他的支撑的话,他必须割舍一头了吧?
(六)
王二勇在这藏匿的十几年里没继续作恶,而是重新做人了。从最后找到他时的状况看,他有了体面的工作和家庭。三大队的队友中有一个卖手串的,是最后一个离队的队员,他朝着游过河的程兵叫:这么多年都找不到王二勇,也许是天意,是老天让他有机会改过,你为什么还要这么执着?(大意)。
这句劝放弃或说劝降的话,竟然引起我的共鸣。我以前就看穿了自己当不了检察官或律师,因为我常常会去同情对方的当事人,在心里为他们辩护,很不能爱憎分明。看到电影里程兵那么一路坚持,我也想过这句话:“他太执着了”。
豆瓣上,署名乔峰的一个评论挺对:
很触动我的一个细节,结尾处程兵问:零口供也能定罪吗?
程兵追凶12年,时代早就滚滚前进,而他却成为命运的囚徒,永远被囚禁在2002年,此时,他连刑侦技术与法律的进步也不了解了。
所以他早就一无所有,劝他放下追凶执念,就是剥夺他存在的意义。
不愿称他为孤胆英雄,愿称他为倔犟的好人。后者才是现实,也是击中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