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从阿富汗来的”,这是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经典台词。
福尔摩斯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这位先生是医生之类的人,但他有军人的气质。因此显然是个军医。他一定刚从热带回来,因为他的面部肤色黝黑,然而这并不是天生的,因为他手腕处的皮肤颇白。他憔悴的脸色很清楚地说明他曾经受过病痛。他的左臂曾受伤,因为动作显得僵硬而不自然。一个英国的军医会在热带的什么地方遭到磨难而且还使得左臂受伤呢?显然是在阿富汗了。”
福尔摩斯作出这样的判断的依据是华生穿衣打扮以及气质、憔悴、僵硬而不自然等关键细节。
华生没有说一句话,福尔摩斯便对他了解的清清楚楚。他作出判断的依据不是任何人的“语言”,而是华生的“形体语言”。
形体语言可分为六种:
1、广域信息,包括我们的举止和身体摆放的方式;
2、身体语言,用身体躯干在我们沉默无语是表达的情感;
3、微观动作,手指、鼻子等微观部位做出来的动作,小到瞳孔放大和收缩;
4、面部表情;
5、空间行为,你与他人的距离
6、触觉,拥抱、握手等接触性动作。
此外,它还包括了如形象气质、衣着服饰、语气语调等略显边缘性的内容。
心理学家赫拉别恩曾提出过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动作。
可以看出,形体语言在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直接地或间接地承担了五成以上的信息传递功能。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习惯于使用和依赖语言,把言者的逻辑性与口才、听者的理解力与耐心作为人际交往顺畅的重点以及制胜的法宝。但事实上,不言不语也是在表达,而且往往表达的更多,更深刻更内化。形体语言是对一个人全方位无死角的自我剖析,某种程度上的自我暴露。
形体语言一般是无意识的,它难以提前准备、不可预测、无法演练的,而是自然流露、溢于言表。比如思考问题是人们习惯用手支着下巴,疲惫或无聊时会哈欠连连,谈到自己的得意之处时会忍不住扬眉毛,见到自己的心上人时会满目柔情……
有研究者认为:“在语言的表达中,一种渠道的可靠性与对它的自觉控制力的大小成反比。在所有的语言表达中,书面语言是最有时间推敲和修改的,因而也就可能是可信度最低的一种渠道,也是最容易撒谎的一种方式。口语可斟酌和修改的时间要少一些,自觉控制的机会相对少一些,因为可靠程度就可能比书面语言大一些。当然,口语也有足够的余地让人撒谎。至于肢体语言,往往最不易有意识的控制,甚至完全在无意之中就露出真相,因而可靠性也就最大。”
对一个人形体语言的感知一般基于“看”、“听”、“触”的综合把握。是对当下整体气氛的敏锐感受,是类似于直觉的洞察力。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形容它为“精神的嗅觉”。
我们平时常说:看一个人不要只听他“说什么”,要看到“做什么”;在教育领域常说:“言传”不如“身教”;老刑警在人群中能够发现犯罪分子,是基于对犯罪分子通过形体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信息有深刻的近乎直觉的了解,能够察觉到一般人容易忽略的反常之处。这些都是利用形体语言的典型例子。
所以形体语言才是我们在交往中需要更多关注的,不断地去实践、验证和总结。总有一天,它将成为你的金手指,你也可以像“福尔摩斯”一样让别人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