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很多初创公司的老板,他们通常对「品牌」这件事特别痴迷,也看了很多大企业的品牌建设案例,看得自己雄心壮志,恨不得自己也搞一个类似的品牌出来。
有「野心」,就代表着有「欲望」,这种感性的力量是强大的,尤其在万事开头难的创业初期,感性的力量是行动的动力。理性虽然很弱小,但它才是辅助我们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
虽然说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但在迷你公司的创业初期,为自己的公司做品牌是一件超级不划算的事。如果一定要做,就要做创始人个人IP。
原因很简单,如果把品牌以公司为主体进行积累,公司一旦倒了,一切就都结束了。如果积累到个人身上,公司倒不倒,都不影响个人IP,而且个人IP对公司的业务来讲也有加持作用。
小公司最重要的任务是活下去,只有变现才能达成这样的目标。建设品牌是一个长期过程,通常是给很多不缺钱的实力企业准备的。小企业跟实力企业的资源量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实力企业的品牌建设案例背后的真实目的,不是让小企业学会建立品牌,而是宣传自己。
即便实力企业名头再响亮,书籍、广告、发布会等等,单拿出来某一项资源,都是初创企业的小老板所不能企及的。越向这些大企业学习,小老板的业务通常死得越快。
现在回看哪些曾经夸下海口建立大品牌的小老板,通常都是当时脑袋充血有点发热,最后通常变成一看就会一干就废,一看自己的大品牌做不成了,慢慢的也就「不了了之」了。
目前,小老板向大品牌学习的风向不减反增,这些做法通常是耗光小企业资源的元凶。选择跟自己体量差不多的小企业,学习他们是如何从0~1活下来的,这个才是初创企业的必修课。
如果一定要学大品牌,也要学大品牌小时候的样子,要学背后的底层逻辑,也要清晰地知道这家大企业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当时的时势环境所成就的。现如今的时代环境跟那个时代十分不同,即便现在再让马云重建一个阿里巴巴,他也很难成功。
即便是大品牌出来的高管自己单干,他面临的困难一点不比普通的小老板少,而且大企业做事是有思维惯性的,最后却发现自己出来单干的资源环境,跟大企业一点都不同,而且这些人只会变现闭环上的一小部分,是典型的「高分低能」。
每个人在社会上只有一种身份,那就是「自己这家公司的CEO」,这个角色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会一直都在。
清空自己的辉煌,从0开始积累,建立个人品牌的愿景,会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