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说过,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与生俱来的禀赋。
有的孩子安静内敛,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孩子细腻爱哭,有的孩子很大气包容人,也有的孩子有些计较有点鸡贼。
孩子的性格因人而异,有各自的不同,但是相同的一点就是他们的专注力是与生俱来的,只是有的长一点有的短一点而已。
那到底什么才是孩子的专注力呢?为什么不同孩子的专注力如此不同呢?专注力就是指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能力。专心做一件事儿时,孩子内心是平静的,整个孩子是沉浸在这件事情里面的。
孩子天生具有专注力,我们做妈妈的会发现刚出生的小宝宝总是一动不动目不转睛的盯着自己的脸,像是在端详思考着什么,此时,他在专注地看妈妈的脸;再大一点的小宝宝,会盯着妈妈给他拿的玩具,一动不动盯着看有时还会面露笑容,这就是一个孩子最最开始表现出来的专注力,所以说专注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
可是为什么随着孩子慢慢变大,不同孩子的专注力越发不同,变得差别很大了呢。
毫无疑问,这跟我们家庭日常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以及养育者对孩子的养育是有很大关系的。
网络上流传着一些耳熟能详的话:
孩子你慢慢来;
或者,带着蜗牛去散步;
或者,淡定淡定,这都是你亲生的;
……
这些或温婉或自嘲或抓狂的话语有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我们做家长的不太淡定,有些着急,没有耐心。做家长的总喜欢靠自己的经验迫不及待地去指点孩子,去教孩子,等不及孩子自己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步骤慢慢来,太着急的我们不知不觉地就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比如带娃出去旅行,我们大人想的是走遍哪些景点拍多少照片才算旅行完毕,可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专注地盯着路边的一朵小花,盯着山上的一块石头,发呆许久就是不挪步。在丑娃娃两岁的时候带她去黄山,那么高的山,那么美的景致,孩子都不关注,只是关注台阶旁边的乱石头,望着上面的苔藓,观察了很久很久,无论妈妈和爸爸如何催促,孩子就是不动,真是让人抓狂,后来索性坐在旁边等着她看那些苔藓观察那些小石头,直到她丧失兴趣,我们才接着又开始旅程。
小家伙回来之后,念念不忘的居然是黄山的苔藓和石头,等听到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问妈妈这个“苔”是黄山的苔藓么? 不得不说孩子看事物的角度和大人真是不同。
比如说有一段时间,孩子执着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无论什么都要自己做,刷牙的杯子要自己拿,牙膏要自己挤,牙刷要自己拿,牙齿要自己刷,如果你帮她挤好牙膏,她就不高兴,必须让从新打开牙膏自己再挤,反复的折磨着妈妈的耐心,可慢慢的你发现小家伙的手指越来越灵巧,也越来越有本事。
比如说给宝宝读故事,他指着某一页的某个角落,反复的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抓住这个小小的细节,反复不停地问,反复不停地确认,直到搞清楚为止。我们在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常常聚精会神的去做一些很无聊的事儿,这个时候请不要打扰他,让他自由自在的去做,如果他要求你需要帮助,那么就和他一起引导他解决问题,如果他不邀请你,家长就在旁边看着就好了。孩子专注地做看起来“无聊”的事儿的时候,是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发展专注力最好的时候。
这些宝宝看似较劲鸡贼的小行为里,其实,包含着深深的含义,这就是孩子好奇心和专注力的体现,尽管这种表现让他看起来好像不太乖。
每当孩子有较劲的行为和表现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在做什么?是不是不太耐心?是不是有些抓狂?是不是觉得孩子怎么如此烦人,一点儿都不乖?
我们讨厌孩子慢吞吞赶不上我们的步伐,我们对孩子的爱很急切特别着急,想告诉孩子用最完美的办法,最正确的办法来做事情,恨不得把我们对事情所有的理解一股脑告诉孩子,让他迅速理解少走弯路。于是我们在孩子身边,十分着急,十分暴躁,忍不住的对孩子所作所为进行指指点点,恨不得替他们做,恨不得替孩子来成长。
可是我们忽略了,在我们不停的打扰下,会打断孩子的思考,让孩子对事情丧失好奇心,丧失观察的兴趣,丧失学习的动力。
要知道正是因为他们对一切都未知,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才能够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有了自己的认知,欢欣雀跃于自己一点一滴的认识和发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让他们有新鲜感,让他们感到欢欣雀跃,这是他们小小人生的体验,他们才会那么开心进步。
所以,我们做爸爸妈妈的,要学会包容和放手,
当孩子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不要打扰孩子,让孩子自己沉浸其中自己去感悟去探索去试错。
保护孩子的专注力需要我们做到:耐心,包容,给孩子时间和机会,不自以为是,不打断孩子的探索,让孩子试错,让孩子面对问题,还有就是给孩子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思考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