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很多小孩子多多少少会有攻击性行为,而每当孩子们出现这样的行为的时候,大人总是第一时间去制止、责怪,甚至是打骂。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攻击性行为它是正常的,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行为表现。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呢?其实并不是说一个小朋友打了另一个小朋友或者推了另一个小朋友才是攻击性行为,所谓的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大家注意了,攻击性行为分为三种,包括身体的攻击,比如说打了对方,语言的攻击,责骂羞辱,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那为什么说攻击性行为是正常的呢?
在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来看有着不同的解释。精神分析理论来看,人有追求死亡的本能,所以人会产生攻击的冲动,这是他们产生中攻击冲动的根源。生态学理论认为,人具有最基本的攻击本能,攻击本能是具有生存和发展价值的,比如说在比较原始的时期,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食物,或者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地,那就会相互的攻击。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性行为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者观察学习到的,举个例子,小弟弟看到他的哥哥打了人,但是父母并没有责怪哥哥,于是弟弟便会判断打人这件事情是可以的。第四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成分在攻击当中的作用,因为认知行为理论强调人作为信息的加工者的角色,攻击源于人对其他人对他对自己态度的认知,比如说,别人只是看了你一眼,而你却在心里加工了:他觉得我长得奇怪,他看我不顺眼,所以我先下手为强先骂他,甚至大打出手。这种我认为他攻击了我,我要反抗的行为,在认知学里面认为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根源。
那么,对于认知还没有那么完善的孩子来说,我们怎么去控制或者减弱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呢?
除了理解他们以外,我们可以从这4个方面可以去做:首先,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关注和奖励,比如说有的小孩子摔倒了,大人就是打地上说地不乖,其实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攻击性行为;再比如小孩之间打打闹闹,有的家长甚至会觉得宝宝你打赢了真棒,给你奖励,那其实是在助长攻击性行为,所以我们首先要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关注和奖励。
第二,榜样和认知的训练策略,我们选择正确积极的榜样以及引领他通过积极的正向的观点去进行认知,这能够帮助他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攻击性。
第三,移情训练,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的情感。
第四,创造友爱互助的环境,创造一个非常充满爱的生存生活环境,让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成长也潜移默化的会弱化他的攻击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