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顽瘴痼疾,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大敌,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中央出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一年来,各地积极落实,但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形式主义问题仍需警惕。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人居环境整治的“三大革命”之一,事关村容村貌、村民健康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局。此前,这项重要工作却面临着形式主义的干扰。一是“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了,却只见污水进、不见净水出,杂草丛生无人打理。二是痕迹主义泛滥:检查考核层层加码、台账报表反复填报,档案盒厚得像砖头。
形式主义在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中滋生蔓延,有着深刻根源。
政绩观错位是首要原因。一些地方干部热衷于引进“大项目”,而忽略了本地区实际,最后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有的工程未经科学研究仓促上马,习惯“按领导意思办”,结果以失败告终。
其次是检查考核不注重实效。生态环境、乡村振兴、人居整治多头考核,各念各的经,基层只好“一个项目多套马甲”。为了应付不同部门要求,把同一套数据重新排版五六个版本。检查工作也存在“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的现象。
形式主义在农村污水治理中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觑。
一是浪费财政资源。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投资动辄成几十万元,形式主义导致不菲的财政投入打了水漂。
二是加重基层负担。个别上级部门经常性开展督查考核,并按月度频繁搞排名通报,让基层干部倍感压力,干部只能“白天陪检查,晚上补台账”。
三是影响政府公信力。当群众看到污水处理设施形同虚设,污水管网一抠就破,必然对政府能力产生质疑。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明确指引。
一是变"痕迹管理"为"实效管理"。上级部门逐渐整合考核指标,取消重复的台账报表,推行"四不两直",减少了督查检查次数。
二是变"一刀切"为"分类施策"。省级层面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对人口规模较少的村庄推广采用"资源化利用"模式实施污水治理。我们镇去年开始对常住人口较少的自然村逐步调整为"资源化利用"的治理模式,既节省了建设成本,又解决了设施管网维护难题。
三是变"干部干、群众看"为"一起干、一起管"。污水治理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我们镇最近实施的"污水治理示范点建设项目",由部分村民参与设施选址、项目施工、过程监督。群众参与度高了,形式主义的生存空间自然就小了。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是要"躺平",而是要让基层干部从"填表机器"变回"实干者";不是要"放任",而是要让政策落实从"数字达标"转向"群众满意"。农村污水治理必须实事求是,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美丽乡村不再被污水所困,让基层干部不再被形式主义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