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阴
几天前就看到了这篇征文,题材让我很心动,一直想跃跃欲试,可真要动笔写了,竟有点近乡情怯之感,不知如何下笔。
小时候我一直跟随父母在外地求学,之后又搬过几次家,对于儿时乡间的年味,能记起的并不多。
不过,人越长大,经历的多了,反倒愈发怀念儿时那段无忧无虑的童真时光。静下来,窥探内心,还是能看见那一个个欢乐的画面。
01
那时候,爷爷还在。
过年前的扫尘除垢,我们几个小屁孩帮不上忙,便都被爷爷指派去贴春联。
大红色的纸张上是孔武有力的字体,是爷爷请乡里一位识字先生写的。那时候还不时兴卖春联,乡里有很多家的门联都由那人写,很是吃香,也有声望。
爷爷由此常教导我们要好好读书,练就一手好字,改天就可以自己写门联了。
那时候与爷爷交流最多的,估计也是贴春联的时候。他教我们春联上那些不认识的字,监督着浆糊用量,指挥着我们贴的是否整齐。“福”倒(到)了的寓意,也是在那个时候知晓的。
春联一贴好,整个过年的气氛就出来了。
02
大伯母会做好些糕点,用于过年祭拜用的。
印象最深的就是做红团。红扑扑的糯米团子里有包着绿豆,有包着糯米,圆鼓鼓地塞进那些印有花纹的印盒里按实,再翻个身敲出来,印盒的纹路就出来了。
也有用地瓜面做的面团,刚起锅时,那个香味呀,惹得一旁嬉闹的我们直咽口水,但那是祭拜要用的,除非有点卖相不太好看的,大伯母就拿点给我们解解馋。
伯母做的这些红团,爷爷很爱吃,总多让放糖。爷爷过世了,红团也做的少了。
03
那时候的年夜饭还不流行吃火锅,小孩子对物质生活也要求不高。我已经不记得饭桌上是些什么菜品,只知道吃完年夜饭,就有压岁钱,就可以放烟花了。
对压岁钱的面额,小屁孩们并不在意,在意的反而是纸币的新旧。叔叔他们都会去换很新的连号的10元钞,虽然压岁钱后来都进了父母的口袋,可是刚拿到那一小叠新币时,大家还是开心地乱蹦。
年夜饭后,放烟花是我们最喜欢的事了。大伯的小卖部里那种长条蓝色烟花很受小朋友的喜爱。
搬个小凳,站在二楼的阳台上,双手紧张地握住那根被点燃的烟花,感受着每一发烟花发射出去的震感,惊呼着天空中那一瞬的炫彩。
04
年初一的平安面也很请究,面底下是青菜,上面是紫菜、花菜、煎蛋片、炸花生……小孩儿一般吃上两口就要嬉闹,大人们边哄边喂:“要吃面面,吃面面就长大一岁啦。”
小孩儿都是渴望长大的,于是一边吸溜着面条,一边和大人讨价还价道:“那我吃两碗,是不是长两岁了……”
过年的氛围一直要到元宵才算告一段落。乡里的元宵节热闹的很,记得小时侯,天蒙蒙亮,由大人带着一起去拜菩萨,也有摸菩萨祈平安的习俗,听着大人们用方言说着那些吉利话,很是有趣。
晃眼间,我们都已长大,过年的那一份兴奋感被太多情愫所填满。也许,当我们回忆儿时的年味,不过是追忆那份回不去的无忧无虑的童真吧!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