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三十了,也是我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春节。
走过了人生岁月的一年又一年,藏在心灵深处的年味,或浓或淡、或浅或深,芬芳的岁月,温暖了记忆!
年来了,更想家乡了,但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年味渐淡的时代,我其实想的是那些远去的年,想的是年少时度过一个个快乐温馨的年,小时候的我,一到下半年,就盼着过年了,因为过年了,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可以跟着大人走亲戚去拜年!
记得在过年之前,大概在农历十二月份前,爷爷就早早的去邻村裁缝师傅家,请师傅到家里上门做衣裳,预约好了时间,爷爷就预算一家人,每人一套衣服的布料得多少,那时买布料得有布票的,生产队每年到年底每家每户都分几丈布票,记得那时的布票三种寸、尺、丈之分。
有时布票不够,爷爷奶奶就把自己的一份省下来让给我们兄妹几个,那时的家是爷爷奶奶当家,父亲在离家十几公里之外的圩区食品站上班,工资都上交奶奶的,母亲在生产队出工干农活,家里所有一切都是爷爷奶奶打理,我们兄妹四人从记事起都跟二位老人生活,幼时的我们只和爷爷奶奶亲。
到了腊月初几,奶奶就带着我到小镇上的供销社去挑选布料,一般奶奶让我选的都是哪些碎花的棉布料子,最好的布料那时叫“的卡”因为价钱贵买不起,基本上奶奶给我们买都是棉制品的料子。裁缝师傅按预约好的时间,大概在腊月十一二的这两天,裁缝师傅带上缝纫机、尺、剪刀、画粉,熨斗,上门为我们一家人量身定做衣裳,一般都得做两天的时间,有时爷爷也帮师傅打下手,两天的时间,裁缝师傅就为全家人做好了过年的新衣裳。看到崭新的衣裳,小小的我总缠着奶奶问哪天过年。
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打扫屋子,前庭后院,打扫得一尘不染,喻意扫掉一年的灰尘,迎接新年,腊月二十四是我们家乡过小年的日子,也是送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上天的日子,意思是二位灶神在家呆了一年,保佑了灶头烟火兴旺,全家人有饭吃,二十四这天百姓们得恭敬的在家里土灶的灶台上摆上贡品,然后点上一柱香,烧香纸、放鞭炮,磕头送二神回天宫,这天也是灶王奶奶回娘家的日子,据说灶王奶奶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六女儿,他们会把人间的一切上奏玉皇大帝,百姓们都希望二神传达好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腊月二十四这天,家乡风俗又是接故去的老祖宗回家过年的日子,家里堂屋的正方墙壁上都挂有老祖宗的牌位,牌位下有一个长方形的一茶几,一般都有一米多高,茶几下放有八仙桌,腊月二十四下午两三点钟,奶奶已烧好了两晕一素的小菜,然后摆在八仙桌上,盛上三碗米饭、倒满三杯白酒,放三双筷子,桌子左右角点上蜡烛,桌子下方摆个火盆,爷爷放了五六刀大表纸,烧纸钱,父亲在门口放鞭炮,母亲领着我们姐弟四个给老祖宗磕头,站在一旁的奶奶双手合十的念叨:“老祖宗们,孩子们接你回家过年了。”
若如今,奶奶这句话还回荡在时空中,而我的爷爷奶奶早已故去,也成了我们的老祖宗,但年年的腊月二十四这天,我的父母继承了爷爷奶奶的传统,送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上天,接老祖宗们包括我仙去的爷爷奶奶回家过年!
腊月二十五这天,家家户户开始用石磨磨黄豆,做豆腐,穷人家以喻春节吃豆腐,来年生活都富裕,而富人家吃豆腐,以表和穷人过一样的日子,传说腊月二十五是玉皇大帝下凡查访民情之日。
腊月二十六这天,再穷苦的家庭都得到集镇上食品站买几斤肉,那时也是凭肉票购买。因为只有在过年时,才能每家每户买到几斤肉。
腊月二十七,家家户户把养了一年的十几只鸡,总得宰杀几只,留着正月里招待客人,据说过了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十六这段时间,不能杀生。记得奶奶这天每次杀好一只鸡的时候,总是用刀子在地上画三道线,边画边说:“小鸡小鸡你莫怪,你是阳家一碗菜,脱了毛衣换朝衣,脱胎做人去吧”那时,奶奶说这句话,也许一是为自己开脱杀生之罪,二是祈祷小鸡早日投胎为人,再也不受一刀之痛了,成为人的口中之物了。
腊月二十八这天,家家户户的主妇,都在拆洗家里床上的床单、被套。做小吃的,有芝麻糖,冻米糖、山芋角、小炸、男人们则到河里或鱼塘里用网拉鱼,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炸鱼丸、肉丸,生腐。整个乡村的夜空上都漂有油香味。
腊月二十九这天的晚上,家家户户大门口摆上香案和贡品,放鞭炮,全家人对着上天跪拜,家乡的土话,叫请菩萨,意思是保佑全家人生活平稳、身体安康!
腊月三十就是过年了,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家乡话叫贴“门对子”,贴春联的活都是由爷爷和父亲完成,家乡习俗只有男人才能贴春联。但必须先从大门贴起,然后是每个房间的门,以及通往后园的后门,贴的家里满堂红。下午二点左右奶奶和妈妈就在厨房忙开了,烧了一桌子小菜,吃团圆饭之前,得先拜好祖宗。放烟花,放鞭炮,然后我们全家人才能围坐在八仙桌前吃饭,有红烧青鱼,有红烧肉,有用炭火烧的火锅,锅内有鸡鸭小排肉,有自家做的千张、生腐、豆腐、菠菜、大白菜、有鱼圆子,肉圆子、糯米圆子。餐桌上必须有二盆子鱼,一盆子鱼可以吃,一盆子鱼必须留着,讨口彩的,意思年年有余(鱼),三十晚上奶奶总在米缸里打一升半的米,意思是一生有伴,剩下的米饭得留着年初一中午吃,意思叫生生不息,子孙兴旺发达!
吃好年夜饭,我父亲开始给我爷爷奶奶,妈妈和我们发压岁钱,爷爷奶奶,妈妈的压岁钱是二元,我是二角,弟妹们是一角。都是用写春联剩下的红纸包着,三十晚上得放贴身口袋,避邪,压岁迎新年,全家人个个脸上笑开了花,此刻,爷爷嘱咐妈妈,家里每个房间里都得点上煤油灯,必须点到天亮。
那个年代没有电视,爷爷也不让我们睡觉,说是守岁,全家人围坐在火桶上(自制的烤火工具,圆形的),爷爷开始给我们讲故事,他先讲解放前过年的困苦,说大年三十晚上烧的一碗红烧猪肉,得招待一个正月里的客人,有亲戚来拜年,吃饭时,只上个台面,亲戚们都不会动筷子的,每次重新回锅,烧到最后成了一碗猪油。说这话时,爷爷总教育我们珍惜好日子。
然后爷爷又开始给我们讲为什么叫过年,年关的传说,现在,我还记忆忧新,上百度一查,度娘和我爷爷讲的传说,八九不离十。
话说:“年”是民间的凶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各村各户的人们扶老携幼,都往深山里逃命,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爷爷,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只见当天,白发老人身穿红衣,在屋门上贴红对联,在屋外放着鞭炮,敲锣打鼓,家里灯火通明,年兽便逃跑了。
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鞭炮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竟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鞭炮,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也叫过年关!
后来,人们为了庆祝过年,并且防止年再出来伤人,他们每年腊月三十放鞭炮、、贴红对联、灯火通明。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全世界庆祝人数最多,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爷爷讲完故事,我们全家人说说笑笑就到了十二点,但家里那台老式的摆钟,敲响十二点之时,父亲早已将准备好的鞭炮、高声、烟花,开了大门,拿到大门外的场地上放鞭炮,近接新的一年到来!我们小孩子,就开始往每家门口去捡没炸开的鞭炮,准备正月初一去玩,用大人抽烟剩下的烟头,去点燃一个又一个鞭炮。
年就这样在热闹的气氛中跨到了新的一年,初一早上,家里床边的床头柜上,妈妈三十晚上已拿出了叫裁缝师傅做好的每人一套崭新的衣裳,妈妈早早起来,给我和弟妹换上新衣裳。
而在厨房里的奶奶已烧好了一锅子面条,茶叶蛋,三十晚上放在煤球炉上炖好的鸡。当我们穿好新衣裳,出了房门,奶奶已将烧好的茶叶蛋放在祖先的牌位下,新年初一第一件事,先给祖宗敬茶,向老祖宗磕头,然后,奶奶给我们每个人盛好了一碗长寿面,每个人碗里放三个茶叶蛋,几块鸡肉,但不能全吃完,必须得留一个茶叶蛋,家乡方言把茶叶蛋称为元宝,意思留一个元宝滚来滚去,以喻家庭有福有财,财源滚滚来。
初一早上刷牙水和洗脸水不能往外倒,奶奶在堂屋一角放了个木桶,全家人用过的刷牙水、洗脸水必须倒在桶里,初一不能往大门外倒水,意思倒走了新年的财水,也不能扫地,实在要扫,也只能过了午时,必须从大门口往屋里扫,垃圾收集在一个竹箩里,叫收集财气。
初一早上,全家人吃好早饭,大概九十点钟的时候,全村的男女老少都陆陆续续来我家里拜年,因为爷爷奶奶是村上汪姓辈份最长的人,所以晚辈们都很尊重长辈前来拜年,来的乡亲,爷爷每个人泡茶,父亲敬烟,母亲拿出家里糖盒给每个小孩分糖果,奶奶则从厨房端出一大碗茶叶蛋。大家在一起吃着、说着、笑着,小孩子则跑到门口的场地上玩烟火、放鞭炮、我和大一点伙伴们踢键子、跳皮筋,初一的一天就这样在欢乐的气氛中度过。
年初二这天,是主妇们回娘家的日子,通往村口的小道上来来往住的一家人,丈夫用小箩筐挑着礼品,妻子肩背孩子、手牵着孩子,出村口,进村口的人络绎不绝,一派乡村走亲访友之温馨画面。
而我母亲的娘家路远,舟车行路,那时交通不便,母亲天生晕车晕船,正月初二母亲从来没有回过娘家,这天我和弟弟,妹妹们就跟着爷爷奶奶去奶奶的娘家,会宫老桥村去给两个舅爷爷、舅奶奶和姨奶奶拜年,带上简单的礼品。
年初三是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回人间的日子,家家户户又开始摆香案,摆贡品、放鞭炮恭迎二神回位。
年初四是接财神日,又是摆香案、贡品、放鞭炮迎接东西南北中,五路财神佛照家中!
正月初六这天,爷爷和父亲去请左邻右舍的乡亲来家里吃饭,那天家里中午一桌人,晚上一桌人,家里充满着欢声笑语!席间,爷爷敬乡亲们酒时,举杯说:“一年忙到头,平时乡亲们互帮互助的,远亲不如近邻,请大家吃顿饭,以表感恩之情。”
年初七这天是人的生日,古人云:“七不出,八不归”,这一天家家户户没人出门走亲戚,都呆在家里庆生。
年初八是放生祈福的日子,也是天上众星下界之日,放河灯,祭拜,这个习俗只有住在长江、长河、菜子湖,临近水岸边居家的人们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带着纸糊的荷花灯放入江河湖泊中,祭拜水神,意思保佑出门打鱼的人或者河边玩耍的小孩,平平安安。全年风调雨顺,不发大水,庄稼有收成。
年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人们都会去高山上举行祭典仪式,小时候我们一帮小伙伴,总喜欢跑到村口的高坡上看对面离家五公里的黄公山上火光冲天,鞭炮齐鸣!
初十这天祭石感恩,感天地,以求新年五谷丰登!
年初十一和十二、十三这三天,每个村委会搭建灯棚,开始准备用各色彩纸,彩笔、蜡烛、竹棒,竹干、麻绳自制龙灯,十四这天将用竹干、竹棒、彩纸扎好的龙灯,点上蜡烛,开始排练舞龙灯的套路,正用十五的晚上从六点钟开始到天亮,一帮舞龙灯的庄稼人,得去每个生产队表演龙灯节目,前呼后拥的上千村民,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小小的我,父亲背着我也加入看灯的行列。
正月十六一早,奶奶又烧上一桌小菜,摆上酒水和香案,把接回家里过年的老祖宗送回天庭,家乡话叫送祖,让祖宗们吃好早饭,早早赶路,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到,我们又恭敬地向老祖宗跪拜。送走老祖宗,我们全家人才能一起吃早饭时,吃饭时爷爷就说:“完年了,吃了年饭,望田畈,得准备稻种子,下地干活了,希望今年又个好收成。孩子们,你们也该开学读书了,用心读书啊!”
过年的习俗一代代相传,现在我那年老的父母亲,一直在每年的春节,继承了老辈的传统,拜神、祭祖年年必行。偶尔回家乡过年的我,也会像小时候一样拜菩萨,跪祖宗。
回想曾经的年味,一份份温暖、快乐涌上心头,年味浓浓!亲情、乡情纯朴至真!儿时经历的每个年仿佛就在昨天。但不论过去或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都寄托着心中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