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班上了两堂课,一堂讲《岳阳楼记》,一堂是作文讲评。堂上有三段小插曲,引起了我的反思。
插曲一:
在谈到作者范仲淹时,我准备给学生们说个关于他的小故事——断齑画粥。当把这个四字词写在黑板上后,我问学生:谁知道这个故事?
一班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课外阅读量也比较少,在我的预设中,是应该不会有学生知道的。可是我竟然听到角落传来了一个清晰的声音:"哦,就是那个在寺庙里读书的人……"
循声望去,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小滔?!那个常常缺交作业被留堂,小测不过关,测验成绩一塌糊涂的孩子?
我将信将疑地叫他起立回答。
"就是范仲淹在一个寺庙里读书,当时家里很穷,他把粥煮好,等凉了割成四块,早上吃两块,下午吃两块。"
我又惊又喜,想不到他真能说出来!在其他同学都不了解的时候,他竟能完整地复述这个故事。我马上表扬了他,并让全班为他鼓掌。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未经开发的宝藏,在恰当的时机,宝藏就会被打开,让人看见意想不到的精彩。作为教师,不要过早给学生定性,不必急于给他们贴标签,只因为,也许他们身上有许多潜能未被发现。
插曲二:
作文讲评课上,我朗读学生的高分作文。
这篇文章写的是军训的过程,表现作者在炎热的天气里坚持站军姿,从中获得感悟。当我读到"烈日当空"时,有个男生当即质疑:军训那天根本没有出太阳,都是厚厚的云。只有最后一天出了太阳!
也许是他不屑一顾的态度让我不快,我当即批评他:你就关注别人的毛病,别人写得好的地方你怎么不多关注?
课后,我回想起这个小波澜,有了不同的看法。学生注意到文章和现实情况的不同之处,说明他仔细听我朗读,认真思考了啊!我应该表扬他呀,怎么变成批评了?尤其是面对高分作文的光环和教师的权威,他依然独立思考,有个人的见解,敢于质疑,敢于表达想法,多么难得!有这样的学生,我应该倍感欣慰!
插曲三:
讲课时,我喜欢走到第一排学生的身边,这样和他们更接近,也更能关注学情。
第一排中间的女生,是品学兼优的乖宝宝。可是,就在我讲课时,竟然发现她在做其他科的作业!我当即用两指节敲敲她的桌面,以示提醒。
没想到,她竟然无视我的提醒,继续写作业!我火了!
"我都提醒你了,怎么还写作业?!坐在最后我看不见也就罢了,就在我身边你也敢继续写,是不是太过分了!"
一激动,麦克风都忘了摘,我生气又激动的语调,被麦克风放大到非常响亮。也许是我平时教态都比较温和,学生少见我发这么大的火,都慑住了,教室里一片寂静。
我深呼吸了一下,告诉自己要调整好情绪。很快,我平静了下来,继续讲课。看看那个女生,她趴在桌子上,头埋在臂弯里,看来我的话刺痛了她。
借着检查堂上练习的机会,我安抚了她的情绪。我反思:她在课堂上做别科作业固然不对,可我的批评是不是过于严厉了?感觉当时的自己,完全由情绪控制。不专心只是表象,深层的原因,也许是我的课不够吸引她,或者她认为听这节课收获不大。因此在批评她的同时,我也应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改进。
以往上完课,我很少反思自己当中的得失,即使反思了,也因为没有形成文字而转瞬即逝。这也许是近年来感觉自己进步不大的原因所在。在开始坚持写作后,借由文字深入思考自身教学中的问题,收获甚丰。愿在写作之路上继续前行,书写着,思考着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