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五件套”外加“十分光”,计划天衣无缝,终于促成了西门庆与潘金莲两者的奸情。席间,假装外出买酒的王婆,看好戏上演得差不多了,推门闯入,两个慌乱整理衣装,王婆假装骂潘金莲,我是叫你来缝制寿衣的,不是叫你来偷汉子的。
小潘这才怕了,封建社会偷汉子可是不得了,名节被辱,事关重大。小潘向干娘求情,王婆趁机要挟她:
王婆道:“你从今日为始,瞒着武大,每日不要失约负了大官人,我便罢休。若是一日不来,我便对你武大说。”那妇人道:“只依着干娘便了。”
真是好笑,偷情捉奸,不是教育人家改邪归正,而是要挟她继续偷汉子,不继续玩下去的话,就告诉武大郎。也是无语。分析一下这句话的厉害之处以及背后的逻辑。
西门庆原本已经按照王婆编辑的剧本分毫不差地演了一便,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小潘同学中招了,“十分光”已满格。没料到的是,王婆在他们事成之后闯进房间来,剧本上可没有这一出,这明显是王婆擅自加了戏份,从西门庆的反应来看,也并不知情。
问题是,王婆本来已经把自己摘出去了,西门庆与潘金莲两人通奸,那是他们不要脸,跟我王婆没有半毛钱关系,你们偷人这会儿,我正巧外出买酒去了,这不是很好的理由嘛!完全可以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她完全可以等他们穿戴、整理好衣物,自己再若无其事地回到茶坊,啥也没看见,啥也不知道,装眼瞎,岂不更好?西门庆答应事成之后给她的十两银子,如今目的达到了,也不会少她的。
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王婆明明摘出去了,为何又甘愿卷进去?
只有一种解释,王婆贪得无厌,嫌十两银子太少,想长期要挟他们,只要潘金莲控制在自己手里,主动送上门给西门庆玩弄,自己就可以从西门庆手中捞到更多的钱财。拥有潘金莲的控制权,就拥有了一张长期饭票。潘金莲俨然是王婆手中的摇钱树。
从中可以知道,针对这起通奸事件,王婆由设计者变为捉奸人,主要原因是钱财在作怪,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成功后,王婆在后面补刀,相当于“贼喊捉贼”,王婆这脑回路,确实厉害。
潘金莲由于醉酒,再加嫁了武大郎而郁郁寡欢,一时昏了头,冲破了道德的底线,和西门庆偷尝了禁果,事后或许会反悔。王婆这操作,无异于事发之后,给潘金莲拍下了裸照,断了潘金莲反悔的后路,抓住了把柄,以后便可以长久拿捏她,做她的摇钱树,长期做西门庆的玩物,自己从中牟利,这算盘打得山响。
王婆定计,西门庆拿药,潘金莲下药。
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事发之后,武大郎捉奸,引发西门庆与武大郎之间争执打斗,武大郎矮短,自然只有挨打的份。被西门庆一脚踢中胸口,卧病不起。这期间,潘金莲着了魔般,没有悔恨之心,不单不照顾武大郎,任由其喊破嗓子,也不理会,反而照旧浓妆艳抹地去与西门庆私会。
潘金莲似吃了迷魂汤,没有丝毫的羞愧与善心,连最起码的救死扶伤之心也丧失了,不顾武大郎的死活,只顾自己风流快活而偷欢,这么做,遭报应是必然的。
老奸巨猾的王婆因为害怕东窗事发之后,武松回来找她麻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心想毒死武大郎,并焚尸灭迹,让武松死无对证。
王婆用心极其险恶,教唆潘金莲对卧病不起的武大郎下药:
大娘子,我教你下药的法度......他若毒药转时,必然肠胃迸断,大叫一声,你却把被只一盖,都不要人听得。预先烧下一锅汤,煮着一条抹布。他若毒药发时,必然七窍内流血,口唇上有牙齿咬的痕迹。他若放了命,便揭起被来,却将煮的抹布一揩,都没了血迹,便入在棺材里,扛出去烧了,有甚么鸟事!”
很显然,潘金莲没经验,王婆在手把手教潘金莲下药后的应对措施。王婆对砒霜的药理,那是了如指掌。
这是王婆指导潘金莲下药的细节描写,细思极恐,王婆对砒霜的药性非常熟悉,文中连用两个“必然”,用词精准,那是王婆对用药后的预判,必然肠胃迸断、会大叫、必然七窍流血、口唇上有牙齿咬的痕迹......可见,王婆经验老到,轻车熟路。令人深思,王婆这杀人绝非第一次吧。读来脊背发凉。
而“预先烧下一锅汤,煮一条抹布”,这是等毒药发作时,用来抹血迹用的,这等细节描写,看得头皮发麻,多像那些蓄谋已久的杀人犯提前买好装尸体用的拉杆箱、分尸用的工具等。
“抹干净血迹,扛出去烧了,有甚么鸟事!”通奸、杀亲夫,那是伤风败俗、人命关天的事,她却说有甚么鸟事,轻描淡写,杀个把人,焚尸灭迹,在王婆看来,没什么要紧。只能说明,王婆心肠不单硬,还坏透了,这等事显然没少做,她是惯犯。
杀掉一个生命,还是街坊邻舍,在王婆看来竟然如此轻松,因为武大朗不除掉,她睡不踏实,出于对武松的忌惮,怕武松回来找她算账,不如一了百了,以绝后患。
人心的险恶,实难揣测,这一切,皆因利令智昏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