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难得有在楼下面馆吃到难吃的面。
一个合格的「楼下面馆」不一定能把面的味道做得让人流连忘返,但应该具备以下气质:
1、亲切,老板见了你就能喊出你的名字,知道你的口味偏好:放不放葱花,酱油是多还是少,能用眼神沟通的事绝不开口。
2、体贴,看你饭量大就多下点面条,如果你爱吃蔬菜,免费给你烫一把生菜加到碗里;要是忘带手机、钱包了,吃完就走人,账么,下次结就下次结,实在忘了也没啥大不了的,反正也不是只来这一次。
至于味道方面,肯定是一般好吃,而且是连着吃几天也不会特别烦的那种。
那我这次难吃的面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去面馆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而且明显已经过了最热闹的饭点,店内刚刚忙活完一轮。平时给我下面条的大娘可能趁这个客人不多的时候,休息一会,只有大叔在。
其实我看到大叔就有种不太好的预感,但大叔跟我也熟,我也不好意思说:我还是等大娘回来给我下面条吧。
我平时吃干面的习惯是这样:碗里不放油,多放葱花,来点酱油,面条煮成「带芯干」(面条不煮透,里头带着硬芯),盖上辣椒炒肉的炒码,拌好第一遍以后淋上大量的醋,再加小料拌匀。
如果我面对大娘,整个沟通过程非常简洁:大娘问今天吃什么咧?我说干面。
就完了。
但大叔和我没有这种默契,因为他平常主要负责炒粉炒饭,他得意的这些作品我不是很感兴趣。
面条下好以后,大叔执意要给我拌好,在他的理解里,这种碗里不放油的面,特别难以拌匀,所以他又加了一点汤。
我看着那碗黏黏糊糊的面条就知道今天这顿算是栽了。
这也不能怪大叔,即使他拿手的不是拌面,但拌出来的面肯定也不会是这样的,是因为我提到的那些并不常见的偏好,才让这碗面失败了。
但吃完这碗难吃的面,我的心情也没有多不好。
我知道我以后还会来的,下一次我依然可以提出那些并不常见的偏好,让大娘给我拌出一碗清澈的、利落的、完美符合我胃口的干面。
即使下次还是大叔拌面,我可以提出来,不要加那点汤了。
如果以后面馆分工变了,大娘炒饭,大叔拌面,我相信只要经过几次沟通,大叔给我拌的面也会一样清澈、利落、完美符合我胃口。
这样的面馆,我相信很多人的楼下都有一家。
但这样的面馆确实越来越少了,因为这样的经营实在不符合这个社会的节奏和理念。
我的小时候,家门口就是菜市场,面馆可能有三四家,连着的,他们做街坊生意虽然是竞争,但都有钱赚,至少够过日子的。环境是差了些,但按现在的话说,「有生活气息」。
后来环境改善了,面馆要营业得统一租门面,用统一的招牌。大概就是那个时候,「楼下面馆」的亲切、体贴的气质少了,虽然只是吃碗面,但那碗面端出来就提醒你:这是生意。
如果有得选,我相信大多数人会愿意选择以前的面馆。
既然大多数人选择的是以前那种,又怎么会变成现在的呢?
因为让我们吃现在这些面馆的大人物们,他们自己是不吃「楼下面馆」的。
于是我又想到了电影《芙蓉镇》的一句台词(可能就是引用原著小说的吧):「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
下半句不说了。
《芙蓉镇》的时代背景是1963年起,那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参考意义吗?
我想说的是,第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第二,有些现象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根深蒂固。
我们在购买一件产品的时候,可能会想到,这个产品的生产者,他自己用不用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思维,其实也可以应用到其他的方面。
如果一件事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我觉得,「看看要做这件事的人自己会不会受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