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独立,孤傲,又不失风情,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透露着不朽一世的美。
《橄榄树》由三毛作词,李泰祥谱曲,齐豫演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一时间在整个东南亚流行,歌声婉转清凉,绵延不息,令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来生愿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清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从不骄傲,从不寻找。”——三毛。
也许三毛注定是孤独而倔强的拾荒者,她孤傲地与书房作伴,与文字结交,与风花雪月做了萍客,与人间烟火淡然擦肩。
三毛是热爱文字的,她从小不爱漂亮裙子和粉红色洋娃娃,独爱在家里的书房坐上几个小时,她的阅读量有增无减,在文字的星河里徜徉,在书本的光辉里放歌。《红楼梦》《简爱》《呼啸山庄》《飘》这些中外名著撼动着三毛的幼小心灵,她从书中找知己,在书案上找乐趣。
三毛其实是画家顾福生的学生,但学了很多年功课却没有长进,有一日,顾福生突然想起递给三毛一本《笔汇》,还有几本《现代文学》,三毛很认真的读了,终于,三毛写了一篇叫做《惑》的意识流小说,被白先勇看中,被《现代文学》收录。
一代才女由此诞生。
三毛与荷西的认识其实是一场美丽的意外,在台北,三毛失恋,要去流浪远行,父母担心,又无奈,但还是成全了孩子,三毛去了西班牙,邂逅了荷西,荷西与她定下六年制约,六年之后,他要娶她,但三毛的内心是拒绝的,因为她认为他给不起她想要的爱情。
三毛之后去了很多国家,结识了很多名士,也邂逅了很多爱情,心里也多了很多情伤。
再度去西班牙,还是去疗伤,她的情伤让她的心变得支离破碎,她邂逅了荷西!
荷西还是一度追求她,当三毛看到荷西那满墙都是自己的照片时,三毛感动了......
美丽的三毛在撒哈拉谱写了她不休的传奇,与她的丈夫荷西,两人不畏艰辛,追寻梦的远方,荷西更是放弃了自己爱琴海的梦想,与三毛并肩携手撒哈拉,荷西在撒哈拉租了一个小房子,厨房只有平铺的四张报纸那么大,简陋潮湿的浴室,满是苍蝇的吊灯,没有桌椅的客厅,三毛没有嫌弃,而是安心住了下来。挑水的地方很远,三毛需要在烈日下烤几个小时才能拎到水......
六年的夫妻,荷西出海潜水遇难死去,他永远的沉睡在了三毛的心里。
荷西死后,三毛伤心欲绝,那时候三毛看到了一篇《在那遥远的地方》并对之产生了兴趣,她从夏婕那里要来王洛宾在新疆乌鲁木齐的住址,找到王洛宾。
三个月的时间,两人往来有六封信,其中王洛宾写信告诉三毛“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作拐杖用,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后来王洛宾迟复三毛的信,三毛娇嗔“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1990年8月23日,三毛搭乘北京到乌鲁木齐的飞机,傍晚抵达乌鲁木齐,王洛宾穿着精致的西装去接三毛,两人把臂,走下舷梯。
三毛到了乌鲁木齐后就住进了王洛宾的家,三毛像个妻子一样为王洛宾做家务,作羹汤,她还特意穿上了在尼泊尔旅行时特意订做的一套十分精美的藏族衣裙,学起《在那遥远的地方》女主角卓玛的打扮,想吸引王洛宾的注意,但王洛宾已经年近八旬,再无领悟三毛爱意之心。
1990年12月11日三毛从台湾来信,王洛宾直至12月底才收到。不想这是一封绝笔。
1991年1月5日凌晨,当王洛宾从收音机中听到三毛自杀身亡的消息,恍如晴天霹雳,令他悲痛不已。
王洛宾深深感到自己对不起三毛,他的门前放着三毛的大框相片,和用白绸包裹着的一缕秀发,那时三毛前次到王洛宾家,留在乐谱本内的遗物。他为他写下了一首《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请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续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