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第二阶段,再怎么努力,很多事情也是无能为力;第三阶段,即使知道一些事情是无能为力,依旧努力争取。
不得不说,这种阶段性的过渡,真的很难熬,而且特别有挫败感,因为你正一步步打破原有的认知,接受一个本就不完美的自己。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呢,应该要追溯到大学。18岁前的生活主旋律就是学习,也没有去培养什么爱好,好像生活里除了吃、喝、睡就只有学习,这种纯粹的日子现在想想倒也挺怀念的,只要学习成绩过得去,就没有烦恼。作为独生子女,家里必然都是宠着、惯着;上学上得早,一直都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也总是会得到一些额外的照顾,对于这些也都觉得是理所当然。可是到了大学,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同学们来自天南海北,学习不再是衡量彼此的唯一标准,都是一群挣脱高考这条缰绳的野马,各自精彩,也没有谁有义务要去照顾你。
大学的很多时间,大家都是分散的,课选的不一样,参加的活动不一样,中午想吃的食堂不一样,对于周末的安排不一样,回家的路也不一样。有时坚持自己的想法,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难免就有落单的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大段空白时间,非常惶恐,因为不知道该怎么独处。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自习的时候,总觉得有千万双眼睛在盯着自己。别人肯定觉得我很奇怪吧,一定会觉得我是一个特别不合群的人。脑袋中总是充斥着这样的想法,独处变成了一宗罪,罪魁祸首是我自己。可是又不愿意总是追随别人的想法,坚持自我的执念最终战胜了对独处的恐惧。从对独处的排斥到后来的享受其中,花了四年。
大学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地方,而对我而言,却是真正形成价值观、世界观,真正了解自己的地方。也正是这四年我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围着我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即便是以前宠爱自己的家人,他们生活的中心也不是我,而是生活本身,他们需要工作,维系家庭,这才是他们的重心。与其说前面十几年总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如说仅仅只是自己世界的中心。因为上学的那十几年,思维被禁锢,除了上学也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圈子那么小,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世界就是全部,如井底之蛙一般,自己就是世界的主角。可是念了大学,跳出了舒适圈,发现了不一样的世界,原来我一直生活的那个世界只是冰山一角,而我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跑龙套的,有时甚至连出场的机会都不曾有过。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也就知道了自己从来都不是什么世界的中心,都是些年少时的错觉。
接受自己的无能比接受自己的渺小更让人崩溃,这便是成长的第二阶段。那时候我刚从学校毕业,初步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自由和独立,感觉到社会对我满满的善意。工作很顺利,同事很和善,薪水尚能满足温饱,合租的室友是个让人舒心的女生,好像一切都跟预期的一样,特别好。每天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跑步,能够参加马拉松,每天都能吃上自己做的早餐,这些就是毕业时我想要的生活的回答。如果能够一直愿意留在舒适圈里,肯定是幸福的。这样安稳的生活必然也是有代价的,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好像已经很久没有进步,每天做着机械重复的工作,面临三五年后的职业规划,一头雾水,前途迷茫。我还这么年轻,却像老鼠进了米缸,过上了最舒适的生活,前几年的满足被不安取代,重新思考未来,居然也有点后悔这几年的安适。
闲适的生活让人变得懒散,即使重新燃起斗志,很多恶习也都是前进的阻碍。很多时候劝自己放弃折腾吧,这样过也是一辈子,何苦跟自己较劲呢。心中却有另一个声音在呐喊,我不愿意二十几岁的时候做着五十岁在做的那些事,不应该是这样的。突然有一天站在办公桌前环视一周,这些人的现在就是我的未来,这些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不是。我偏执的要一个奋斗努力的自己,而不是现在这个掉进米缸里的大老鼠,过于安逸的生活让我忘了,我曾经也想要一个年轻充满活力和斗志的自己。
纵使处于黑暗之中,但从未放弃过寻找光明,说的大概就是成长的这最后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