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在世的人为亡故亲人举办葬礼,有见过人为死去的鲤鱼超度并葬入冢中吗
清晨,一位老者手托着一个铺着红布的铜盘子,神情凝重。铜盘子上横躺着一条死去的鲤鱼。一群身着古装的村民踩着沉重的步伐紧随老者身后,有的手握旗把,有的敲锣打鼓。
约800米长的鲤鱼溪穿村而过,沿着溪流,队伍来到了两棵高大的柳杉下,在两棵柳杉之间竖有一块刻有“鱼冢”二字的墓碑,很是醒目,这便是他们此行的最终目的地。
老者轻轻地将鱼放在祭台上,开始净香、上酒、叩拜,口中还念念有词:“奈何天不永年,遽尔云亡,人非草木,焉能忘情,衔悲忍痛,还招尔魂……”祭文诵读完,他将鲤鱼放进鱼冢之中,一场庄重的鱼葬仪式最终完成。
在福建宁德浦源村,只要溪中的鲤鱼死了,都将被这般葬入鱼冢。这一奇特的鱼葬仪式由来已久,迄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了。鱼葬、鱼冢从何而来?这还得从浦源郑氏的祖先说起。
相传,浦源郑氏祖先于宋代迁徙至此地,在溪中放养鲤鱼,一方面可以去污澄清,另一方面可防止饮用水源被污染或投毒,于是,这鱼儿便成了村人饮用水的“哨兵”和“守护神”。
到了郑氏第八代时,家族兴望,族长晋十公十分感激鲤鱼的功劳,率村人拓宽山溪,并召集村人订立乡规民约,禁止垂钓捕捞,违者严加惩处,还立下了“无溪中鲤鱼,则无浦源村人”的誓言。鱼葬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有了鱼葬,鱼冢也就出现了。
800多年来,历代村民恪守族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饥荒时,村民吞食野菜、糠饼度日,也从不捕捞食用或变卖溪中的鲤鱼,到了外乡也不破例。
他们待鲤鱼像亲人一般,鲤鱼在他们细致的关爱下繁衍,清澈的鲤鱼溪中随处可见颜色各异的鲤鱼自在游动的身影,成为了村中的一景。
有时下暴雨,大水会将鱼冲上溪岸,村民担心过路人惊吓到鲤鱼,就会将搁浅的鱼装入自家的水缸中,等水退了再放回溪中。
有的鲤鱼被冲到下游的田间,村民们立即提桶带盆,小心翼翼地将它捞起,带回溪中。
若是足够细心,你会注意到长满水草的鲤鱼溪两岸边有不少石洞,其实,这些水草与石洞,都是村民为鱼儿提供的安全藏身之所。
在以前,为了保护鲤鱼,村民还习武练拳,严加防守。1949年,曾有军队经过浦源村,用枪射、手榴弹炸、箩筐捞,导致鲤鱼死伤惨重,村民为此与这帮家伙展开了斗争,留下的极少数鲤鱼被他们巧妙地藏到水缸或村外的深井,村中的鲤鱼才得以繁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