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的情绪有些低落,所以我想写点与自我、与情绪有关的内容。
今天下午,我在看欧丽娟老师讲红楼梦的课程时,记下了一句话: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这句话摘自《文心雕龙·原道》,大意是,人都具有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出语言来;而有了语言,就会有文章。
我回看过去所发表的文章,大多也都是因为某些经历有感而发的产物。
我小学时写作很差,每次语文考试,作文都只能拿个及格分。有一次写自己的童年经历,我写了一件真实发生的、令我感到十分委屈的事情。在写作过程中,将那件事情重现在纸上时,我几欲落泪。那篇作文,我意外地拿了高分。
从那以后我便懂得,无论文笔好坏,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心。
话虽如此,在漫长的九年义务教育中,我还是一直都很抗拒写作文,特别是写自己。
我不愿意在作文中表露真实的想法、真实的自己,我觉得那就像把自己扒光了,赤裸裸地展示给别人看。我做不到。
大概还是想在人前保持点神秘感吧,笑。
一旦在人前暴露自己,就会迎来各色各样的目光。而过于在意那些目光的我,就会对此感到深深地无所适从,仿佛被戴上枷锁一般,动弹不得。
尤其是那些带着审视的目光、那些掺杂了恶意的目光,会像密密麻麻的利箭般刺痛我。
因此,我有时会很抗拒和他人的接触。
可是,人是群居动物啊,社交活动是难以避免的。这意味着,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不得不活在他人的目光中。
那么,学会如何正确看待他人的目光,就成了我们人生中避无可避的课题。
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觉得,这句话也适用于我现在所谈论的话题。无论你本身是怎样的,每个人对你的解读都或多或少有所不同。没有人可以做到完全客观地看待一个人,所有解读都必定包含了自己主观的想法。
也就是说,他人眼里看到的你,都不是真正的你。甚至于,自己眼里所看到的自己,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自己。这里“真正的自己”所指的是,一个人客观存在的本体。
自幼时起,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活在被否定之中。并且,如今才不到二十岁的我还没有形成对自己的明确清晰的认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还在不停动摇、不断改变。大多数时候,我都不太清楚我做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
由于以上这种种原因,我格外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他人的评判。
其实,犯错也是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我们有时候需要跳脱出当下的思维、当下的环境。一旦跳脱出来之后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之后改正就好。何必那么残忍,剥夺自己犯错改正的机会。
再者,其实无论自己怎么做,都会有人讨厌,有人喜欢,有人反对,有人支持。
具体案例,可以参考娱乐圈某些已经被封杀了的明星。他们做了大众眼中不可原谅的错事,却还是依然被个别人喜欢着、支持着。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用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
他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客观。这里所谓的“正确”与“客观”,也是靠我们自己判断的,选择权永远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只要尽量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听取自己认为正确的建议,那就可以了。
人活这一生,是为自己而活。
我们终其一生,不是为了活出他人期待的模样,而是为了活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
我之所以听取他人的建议,只是因为我觉得他人的建议是正确的、有益的。
我之所以改变,只是因为我想改变。
写到这儿,我想顺便提一下“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无论是智商、性格或者各个领域的才能都可以在后天改变和习得。”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这样,不代表以后也还是这样。
无论之前犯过什么错误,都没关系,我们都可以改正。
无论我们之前或现在对自己有多不满意,也都没关系,只要努力去成为我们想成为的模样,终有一日,我们会做到的。
不要把自己困死在过去或当下的某一刻,不要把自己定死在某个标签里。
最后用一句我喜欢的艺人张艺兴的话作为结尾吧,我觉得这句话很应景。
“未来无限大,我们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