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开始学习“为政篇”第十四则。
1、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傅佩荣原文
孔子说:“君子开诚布公而不偏爱同党;小人偏爱同党而不开诚布公。”
傅佩荣:
“周”即周延、周到。君子走在人生正途上,只要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不论是不是亲朋故旧、同党同派,都可以友善相处。
“比”即偏爱,偏爱相关的人、同党。同党不是指政党、而是同伙、同类人,譬如同乡就特别友好,非同乡就保持距离。
要真的做到开诚布公并不容易,所以这是基本原则。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弓问道如何提拔人才,孔子说:“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就是要仲弓在社会上广结善缘。
孔子所说的是很好的理想,即使我们做不到,也要以此为目标。如果偏爱同党,而不开诚布公,到最后形成小圈子,就会变成党派之争了。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这段话将君子和小人各自与人交往的方式进行对比,君子是“周而不比”,也就是说普遍和大家交往、一视同仁,而不对谁偏私、结党;小人呢则是“比而不周”,只是和一部分人交往、结党。所以还有“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一说。君子对大家都同等相处,施以仁厚,并不过分亲昵;小人只对自己一伙的十分友好,关系热烈、密切。但我们都知道,水才能长流;烈酒只是一时猛烈而已。小人结党,且不说是利聚而来、利尽则散的短时结交。这种经营自己的小圈子,实际上是对“圈外”大众利益的掠夺与瓜分。
4、弘丹学习心得
“君子”这个词在《论语》里出现的频率很高,与君子对立的是“小人”。
傅佩荣老师的注解:“君子”指在位者或者成德者,小人指无位者或未成德者,通常以成德与否来说的较多,所以本章的“小人”一词,就有明显的贬义了。
近来学习《论语》觉得孔子对君子的定义和要求都是很高的,而且一般人都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能自称为君子的人应该也是少数。君子是德行很高,没有私心,行动力很强……等很有优点的人。
君子犹如人生的一面镜子,对照君子的行为,你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有哪些是做得不够好的,君子也是非常高的标准,比如君子是100分,对照着君子,你自己能得几分?我们不一定能够得100分,但及格60分还是要做到的。
关于这段话,我觉得人的本性是偏爱同党而不开诚布公的,人生在世,对人总是会有个亲疏远近,所以就容易加入自己的主观色彩和判断,也容易偏爱“同类人”。在中国这个裙带关系如此严重的社会,更是如此,亲友,同乡,校友,同事等各种关系都可以成为偏爱的对象。
我自己肯定也是做不到开诚布公和不偏爱同党的,但可以朝这个方面努力。
5、都市隐居人 对《论语》为政篇第十四则的理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怎样理解这句话,要点在怎样理解君子和小人,或者说是怎样理解小人。论语里经常用君子和小人做对比。区分君子和小人,有以德来区分的,也可以位来区分。
如果以德来区分君子和小人,那么周就是指忠信,比就是利益。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君子以忠信待人而不顾及个人私利,小人以私利结交而不顾忠信。
如果以位来区分君子和小人,那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君子作为高层管理者(或者文化推广者),应该普遍得关注各方而不对自己身边的亲友特别照顾;小人作为实际办事的人,只需要照顾好自己身边的人,靠近自己的人,而不会多谈论普遍性的问题。
两种说法,前一种说法偏重原则性,是我们修炼自己时应该追求的目标。用现实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君子可以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但是会捍卫别人自由说话的权力;小人相信党同伐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而后一种说法更偏重社会实践,只是要注意君子和小人都不是坏人,只是屁股决定脑袋而已,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君子的部分,也有小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