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让我重读了一遍《金钱不能买什么》这本书。这本书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它所提出的问题能帮助开拓思路。
今天我们的生活风格可以说相当实用主义。什么东西能帮我们赚到钱,什么东西能让我们更幸福,我们就追求什么。当世界被经济学家所掌控风向时,所有的事情都会从经济的角度、从价值杠杆的角度去考虑它。
在一些地方——
如果坐牢,可以花钱申请牢房升级。
如果想放开碳排放,那么可以每吨18美元买下碳的排放量。
如果你想用自己的身体做广告,商家可以出租你的前额用来投放广告。
甚至你可以用5万元买一个老人或癌症患者价值10万的保单,如果他一年内过世了,你可以拿到他的赔偿金,获得100%的利润。这是一种叫保单贴现的服务。
我们正迈向一个一切都被拿来售卖的社会。
我们开始追求社会效用最大化,这是个人自由的扩张。
人们不断的在开拓金钱的边界,用金钱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消费主义的弥漫,使得金钱的触角已慢慢延伸到更广阔的范围。
但是桑德尔教授想替我们问一个问题,这样真的可以更公平、更好吗?
市场与道德规范之间需要取得一个均衡点,这也许是我们所缺失的一场重大辩论。
从一个拥有“市场经济”的社会步入“市场化”的社会。 其实我们想要一个市场经济,还是市场社会?
我们怎样决定什么东西可以买卖,什么东西由非市场的价值掌握?
书中把金钱的问题归结到两个问题。
1、金钱导致的不平等。
例子1:排队
排队是日常生活最常见的分配有限社会资源的手段之一。
在机场和游乐园,只要多出一点钱,就可以排到队伍的前面去;黄牛会雇专人排队买票,无论是火车票、医院门诊号,还是演唱会门票。
「先到先得」的排队伦理正在被「价高者得」的市场伦理所取代。经济学家说,这样是合理地分配了资源。反对插队权利的人们认为,这样强化了富人的优势。花钱买服务,看起来没有什么错。但是桑德尔教授担心这样会造成贫富差距进一步的拉大。因为富人会更容易的操控人生,就会越愿意花钱买便利,穷人要付出更多的等待成本,就会更难过。
使用金钱可以买到影响力、进入好学校、住在安全社区。如果说优先享受坐飞机可以无所谓,但是如果面对的是平等的生命,看病时,愿意出钱的人可以优先安排床位,看到最好的医生;不愿意出钱的人便较为困难,甚至没有机会。
2、金钱有腐蚀作用,使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没有意义。
例子2:激励措施
当我们用金钱奖励来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时,他们也许会用功,却也在暗示他们读书是一份挣钱的零工,而非得到自身满足的源泉;
当罚金变成费用时,大量的惩罚措施变得无效。想起以前高中上课时,老师说迟到一次罚50元钱,结果很多人敢于肆无忌惮的迟到了,用价格调整,有时会适得其反。
巴黎的地铁没有人查票,每张地铁票价大概2美元,如果被抓到没有买票,需要罚款60美元。后来人们把逃票做成了一项保险,只要每个月出8.5美元,就可以大胆的逃票。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瑞士曾经有一次就存放核废料的事宜进行公投,他们询问居民是否接受在辖区内建设核废料储存点,当时的结果51%表示可以接受,结果上看大部分人都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调查结束后,政府打算给居民进行现金补偿,于是出了后续的调查问卷,问如果给出现金补偿,那么居民愿意把核废料放在本辖区吗?这一次75%的人不同意建设了。如果说第一次牺牲是出于对社会的热爱,那么第二次从金钱上去切入,人们发现无论多少,它都不能买来安全、健康。当用市场去调节时,公民的责任感就降低了。
例子不胜枚举。有些举措听起来没问题,但是会有道德上的悖论。经济学家往往解决的是怎么样把效率提高,可能会忽略人的感受。市场价值观和伦理价值观,前者看重效率,后者看重规范。本来两者并行不悖,但随着市场发展,市场价值观开始侵入日常生活就开始产生矛盾了。
这本书整体没有给出任何结论,只是罗列了大量的问题,让我们知道有些时候金钱并不能解决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做?不仅决策者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政策规范市场,每一个民众也应该反思如何在市场化的社会中坚持公共的善。
这本书的意义目前于我来说,是启发思考,开拓思路。我们总不能只为了钱活着,感谢这本猎奇的书。
愿生活每天都能比前一天多一些love&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