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看一位文友所写的关于阅读的文章,非常赞同她的观点。她写道:阅读对我来说早已成为一种兴趣,一种爱好。始终认为阅读是自己的事情,无需倡导,也没什么可炫耀的,是很平凡的一件事……平日闲暇时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书房。独守一片宁静,潜心阅读一本好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对我来说是一件无比愉悦的事情。
关于阅读,我也有一些感想可以分享。
我的阅读经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对爱情的憧憬与探索。高中之前,我不光沉浸于琼瑶等人的言情小说,还喜欢看《山海经》《牡丹亭》等人鬼情未了的凄美爱情故事;看名著时喜欢看《飘》《简·爱》《围城》《倾城之恋》《半生缘》等有关爱情的著作;哪怕是看武打小说,如果没有侠女柔情,我都会放弃阅读整本书。
在我还是花季少女时,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爱情观的正确把握,与那段时期看过的书籍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些文字带领我从正面去理解爱情,有些文字又指导我从反面来认识爱情。我一开始认为爱情是两颗心的碰撞而产生的火花,是永恒的,是不需要太多语言来表达的。事实上,我的观点存在一定偏差。爱情不是一个人的想当然,爱情需要一定的语言交流和肢体交流作为最基本的确定因素,爱情还需要生存的土壤与成长的方向作为升华过程,最终,爱情才能结出甜蜜的秋果。
第二阶段主要是对现实生活的接纳与参与。高中之后,随着年龄与心境的变化,我开始关注纪实文字;哪怕是编故事,也喜欢接地气的烟火故事;至今,还是关注写实类的文学作品。如:林清玄、丁立梅、池莉、雪小禅、李开复、沉香红、李尚龙和李菁等作者的文字。
林清玄与丁立梅老师都来自农村,也许因为与他们有着相同的农村生活经历,只觉得他们的文字亲切、家常,又温暖又积极;只觉得能从他们的文字中找到曾经的生活轨迹,心灵深处便能产生许多共鸣。我从大学时开始关注林清玄老师的文字,到现在还是非常喜欢;丁立梅老师的文字是一次在图书馆偶然遇见的,之前从未听说过她和她的文字。这两位作者的书,我至少都看过十五本以上。他们俩的文字,也许一辈子都放不下了。
池莉与雪小禅的文字很多都是描写都市生活的。池莉的文字很生活,也是我喜欢的写实类型。雪小禅的文字比较小资,她将女性的智慧与风情糅合在一起,让人着迷。有一年,我不知道是迷上了她的文字,还是迷上了她的生活方式,又好像是迷上了她这个人,至少有一年的时间都醉心于她的书,想尽办法搜寻她的书来看。
李开复、沉香红、李尚龙和李菁这几位作者的书都属于励志类的。在我创业初期,李开复老师的《做最好的自己》《像李开复一样从心选择》这两本书,曾激励着我做一个独立、坚强、不枝不蔓的女性。而沉香红、李尚龙与李菁的书,让我这两看在坚持写作上受到了极大鼓舞。
我还喜欢余秋雨、沈从文、梁实秋、路遥、杨绛、三毛、王朔、贾平凹、王安忆等作家的文字。也曾沉迷于安妮宝贝(庆山)的颓废与自我,购买了她所著的十几本书……千人千面,写作亦如此。每一位作者的文字,都带有独特的个人思想与特点,最吸引读者的,一般都是与读者的思想能够如影随形的部分。
二
我特别喜欢看人物传记,看过的男性人物传记包括: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张学良、梁启超、余秋雨、徐志摩等人。发现伟人与成功人士的生命历程,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都离不开努力,离不开吃苦,离不开正确的思维方式与坚定的执行能力。
身为女性,我更希望多阅读女性人物传记,希望参照她们的人生经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化我的人生。我读过的女性传记包括:宋氏三姐妹、杨开慧、贺子珍、江青、朴槿惠、林徽因、陆小曼、张爱玲、三毛、琼瑶等。因为喜欢王菲的高冷范儿,还专门在图书馆找过《王菲画传》来看。最近刚看完上海作家随园散人写的《李清照传》。这些传记,我都读得很慢。一边阅读,我还一边换位思考:如果在相同的处境,我会怎样面对文中人物的种种际遇呢?
在这些女性传记中,有的人是某一个或几个点吸引着我;有的人是某一段经历吸引着我;对我影响最大,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林徽因,她的一生都在吸引着我,影响着我。她美丽,也骄傲。她这只“花瓶”,是一件无价的艺术品,点缀了几代人的目光,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风景。
林徽因是一位用智慧生活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过。她在最贫穷时拿老公梁思成的钢笔去换钱,用换来的钱买鱼给孩子们增加营养。她调皮地跟儿女们说:“今天,我们是将爸爸的钢笔清蒸?还是红烧?” 仅此经典一句,引发多少感叹。她是一位大智大慧的女子,既是美丽的妻子,又是平凡的母亲。即使生活赋予她一片冰凌,她也要在这冰凌上雕琢出一片洁白轻盈的雪花来,供自己欣赏,供大家欣赏。
时光不负有心人。林徽因的一生,才情、友情、爱情、美貌、事业、家庭都是一等一的上乘之作,缺憾甚少。在她生命的末端,友情相伴左右,丈夫陪伴身边,儿女围绕榻前。幸福的家庭始终是她生命中最温暖最抢眼的一抹亮色,这色彩,才是我们女性生命里最耀眼的荣光。有人说,真正美丽的女性,不但能得到异性的垂青,还能得到同性的喜爱。如果说每位女性心中都珍藏着一位完美化身,那么,林徽因就是我心目中那光辉的偶像。
我看书,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从来都不是为了消磨时光。这也许与我很小就明白勤能补拙,又自知出身低微有关。人生苦短,十几年的学生生涯,虽说已占据生命的四分之一。可这四分之一的生命里所积蓄的能量,无论如何也无法照亮我们余生四分之三的生命长途。不学习,怎能与这个飞速前进的世界和平共进?
许多人,许多努力前行的人,对知识,对生活,对身边的一事一物,也许都如我一样,永怀虔诚地学习之心吧?
三
有些人总结看书,喜欢宣扬“非经典不读”,我没有这种概念。我看书,总是一本书拿在手中,先翻阅一遍,如喜欢,就看;如不喜欢,就放下。我一向不喜欢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看书也一样。
说起来,真是让人汗颜。四大名著,因为要费力理解原著中一些晦涩难懂的字、词、句,还有某种环境下的特殊意义,我都是半途而废,没有一本完完整整看完过。可又经不住名著的诱惑,只好选择影视作品来解馋,光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就反复看了好几遍。
希望朋友们不要学我,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身份何其尊贵?也一定有其享誉盛赞的价值与意义。深知自己的过失不可宽恕,唯有弥补,才能释怀。从去年年底开始,我已经开始啃《红楼梦》了,而且读得特别细致,反复咀嚼,悉心领会。至今,已读到第四十多回了,今年有望啃完。
近些年,也许因为年龄渐长的缘故,也许受了文字的影响,心态更趋平和、阳光。年轻时争强好胜的个性,早已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心底里,年少时那个温和软糯的小女孩,似乎又被唤醒。我期待已久的风和日丽,就这样悄然回归,甚为珍惜。
于是,《我心温柔,自有力量》《淡定从容做女人》《卡耐基写给女人》之类的心灵感悟,还有龙应台的三部曲,也列入了我的已读书单。自从大约五年前,在书架上翻到一本不知道何时购买的佛启示录之《佛心妙语》,爱不释手,读罢意犹未尽。接着又读了林清玄的菩提系列书籍。
去年年底,在图书馆借阅了慈惠法师的《善听》,书中许多篇目都非常喜欢,受益匪浅,许多观点甚至与我一直以来的行为相互吻合。我一边读,一边把喜欢的篇目拍下来,发到朋友圈,得到很多朋友的认同。
因为我一直以来体重起伏不大,没有花过精力节食、减肥和做大量运动;也没有去美容院“进修”的习惯;“逛吃逛吃”只占据我生命空间的狭小角落。这些年,除了工作、孩子、家务、旅游、摄影之外,我不是在阅读,就是在写作。如果说工作是为了生存;孝敬父母,养育孩子是尊重生命的传承;那么,旅游、摄影、读书与写作,就是我生命的内在需求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营养,让我领略到生命的价值与美好。
我享受写作,享受与文字缠绕的亲昵,享受与寂静对饮的曼妙,享受清茶一杯的恬淡闲适,享受灯光一豆的诗意境界。
我更享受阅读,享受素书一卷的文墨浸染,享受物我两忘的精神疆域,享受端坐案前的庄严持重,更享受字里行间的词句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