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某一天,我到一间发廊洗头。接待我的是一个看起来比我年轻一两岁的男生,我自然是没怎么在意的,在这一行业,这样的服务员多的是。后来在洗头过程中,男生问起我是不是在读大学,也正是由这个话题让我接触到他背后的故事。“如果我那时候继续努力,现在肯定也在中国一流大学读书了吧。” 原来,在父亲和姐姐的照料下,他从小时候到初中学习成绩都特别优异,因为父亲说只要他努力考进一所好大学就能去国外找他母亲。但是这一切却因为一个谎言的拆穿戛然而止——他母亲其实早已过世。受不了刺激的男生选择离家出走并对父亲恨之入骨。而洗发弟就是他现在的状况。
我不知道这个男生现在是否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就像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现在还在后悔自己所选的路。周国平说过:悔恨是一种事后的聪明。在悔恨者眼里,往事是一目了然的。他已经忘记了当初选择时错综复杂的困境和另一种可能的选择恶果。此时此刻,已实现的这种选择的恶果使他成了那种未实现的选择的狂信者。
《朗读者》的第一期节目,讲的是选择。演员千源选择跟随剧组在毫无资金的情况下拍摄完《钢的琴》,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选择到湖南乡村当一名村官,郭小平由一名院长选择当一名专门为艾滋病儿童提供教育的校长。生而为人,每一天都在选择,小到一间衣服,大到一份工作。而我们是否致力于做出让以后的自己不会后悔的选择呢?
15年12月14日我和父亲通了电话,然后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今夜才惊觉我上大学在父亲心中的意义之中,然后又为自己这样随便度日深感惭愧。但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这个大学,是我穷其12年换来的,我没资格随便放弃或是抱怨。
周国平在《守望的距离》里说过,人生就是一个疆界,最要紧的是负起自己的责任,管好这个疆界,而不是越过它无谓地悲叹天地之悠悠。愿我们每个人在今生世界,都能成为自己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