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灿烂的感觉之四
做语文老师不可避免要做阅读题。出题者所选文章大多是不错的,但再好的文章我总读不出美好的感觉。开始也纳闷,后来逐渐明白,可能是为做题而读文章,目的性实在太强。我不喜欢任何带目的性的阅读,只喜欢为读书而读书。因此读不出味道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凡事都有例外。十多年前的一天,我的一个学生将她自主完成的一份试卷交给我,让我批分。这位学生是艺考生,她做的是前一年南京某艺校招生的统考试卷。我从头至尾浏览一遍试卷,读到最后一篇文章,忘了是什么题目。读了几行,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往前瞄了一眼题目下方的位置,没有署名。继续往下读,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该不会是迟子建的文章吧。很像,特别像,确定是。读罢全文,在最后一行文字的右下角,赫然印着"迟子建"三个字。瞬间,内心无比惊喜,是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
其实,之前我几乎没有读过她的文章,也就是在试卷上零星读到她的几篇散文。这是不是一种奇妙的缘分?跟作家的缘分,跟她文字的缘份。
为了这缘份,决定在网上找找她的书,还真不少,主要是小说。为谨慎起见,先买两本试读。一本散文集,一本获茅奖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先读小说,真难读啊!每一页都很艰难,人名特别复杂难记。读到后面一页,常常要不时翻看前几页,以确认人物名字及人物间相互关系。就这样前前后后,不时翻动,终于看完了大约五十页。接下来一切都顺畅了。好像刚才还在泥泞不堪的土路上艰难跋涉,一会儿来到坚硬平坦的水泥路,云淡风轻,无比惬意。
按照我之前的惯例,一本书如果开头读得非常不顺,会果断弃之不读。读书只是自娱,不想勉强自己。年轻时也有过一两次勉强读完一本书的,但读完等于没读,啥也不记得。从此知道,阅读这件事,勉强不得。而这次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又是一次例外。
两次例外,只能归结为缘分使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读了她的十本长、中、短篇小说。之后不时关注她出版的新书,基本照单全收。
这几年视力不行了,阅读的纸质书越来越少。《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故事感觉全忘了。于是决定在喜马拉雅上再听一遍。朗读者浑厚低沉的声音和小说风格高度契合。一集一集听下去,过去的回忆一点点被拉回来。原来自己没有忘却,她朗读的内容我都记得!他乡遇故知的喜悦感再次向我袭来。
是我奔向了这些文字,还是这些文字向我奔来?总之是相遇了。有时候觉得,人与文字的相遇和人与人的相遇,是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