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回家,在火车上看了这本书,因为科研不顺想要回家散心,没想到却收获了许许多多有关于思维和心理学的干货,甚是欢喜,这篇笔记估计要很久才能完结,我争取每天总结一点。
书籍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160113445/
1 暗时间
(1) 暗时间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你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这里谈及高效学习的两个因素:专注和长期的保持这种状态(也成为思维体力),切换不同的状态是十分浪费时间的,比想象中要多的多,当你的注意力离开你之前专注看的东西,转而投向另一方面,不同知识的转换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拿出大块的时间去阅读和学习,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同时也要将这种思考的习惯保持下去,不是一天,一周,一个月,在今生以后的日子里请保持这种思考的习惯,就像作者所说‘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去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哈哈,一起来体验这种愉悦吧!忘了说,作者还提到了抗干扰这个习惯,你周围的环境不可能时时刻刻能够让你安静的学习,所以让自己养成抗干扰的习惯吧。
(2)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善于规划的人,会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的里程碑,再将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前阵子流行的GTD方法学,核心的理念就在于,如果你把任务分割了,你就有了进度条,你就知道,事情在不断的进展,你总会完成任务或到达你的目标,你会有一个时间估计。反之如果没有这个分割,整个的任务或目标对你来说就只有两种状态——“完成”和“未完成”,如果不幸是一个比较漫长的目标,那么你会发现你的进度条总是“未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等待未果会耗尽你的耐心,让你下意识的产生“这事什么时候才能完呢?”的疑惑,没有分而治之,你就不知道未来还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会让你心生怯意,不敢进一步投入时间,免得血本无归。在这样的心理下,不少人就会选择保守策略——退出,以免到头来花了时间还一事无成。
而所谓的规划其实就是针对这种心理弱点的做事方法。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作出靠谱的上界估计,你就不会被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
过早退出的原因往往在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投资时间最终无法收到回报的恐惧,感受到的困难越大,这种恐惧越大,因为越大的困难往往暗示着这个任务需要投资的时间越大。所以其实我们都是直觉经济学家,当我们说“畏难”的时候,其实我们畏惧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困难所暗示的时间经济学意义。
然而,我们的情绪大脑毕竟比较原始,仅根据碰壁的次数或硬度来判断事情的难易并不一定靠谱,如果你遇到困难,不妨用一用互联网,用一用群体的智慧,看看别人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办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孤单,你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遇到过,你踩过的坑里面尽是前人的脚印,不要仅仅因为一时摸不着头绪,找不着出路就退出,这不是informed decision,问一问自己作出退出的决策是否基于足够的信息,我是否进行了足够的调查,至少,是否去简单用了用搜索引擎。模仿高德纳先生的名言: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
很多人看了书中的故事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兴趣最重要。然而,我觉得区别他们和其他人的,并不是他们拥有超过常人的兴趣,而是他们拥有超过常人的毅力。
其实人天生就对新事物怀有好奇心,难以找出谁没有对任何事物或领域产生过兴趣,然而不同的是,有些人的兴趣只能持续几天,当遇到第一个困难,第一道坎的时候,他们就熄灭了,然而另一些人的兴趣火花会变成火苗,火苗会变成火种,一直稳定的燃烧很多年。区别他们的并不是兴趣的有无,而是他们的性格里面有没有维持兴趣的火种一直燃烧下去的燃料。
靠专业技能的成功是最具可复制性的 它需要的只是你在一个领域坚持不懈地专注下去,只需要选择一个不算太不靠谱的方向,然后专心致志的专下去,最后必然能成为高手或者绝顶高手。世上有很多成功带有偶然因素和运气成分或出身环境,但至少这一样,被无数人复制了无数遍,否则就不会存在学校和教育了。
反思是让人得以改进自己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 如果你是不容易专注的人,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你的思维难以在一个事情上停留半小时,于是你的时间变得琐碎,你很难在一个领域有长久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后者让你更加无法专心,这样的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焦虑,为了避开焦虑你又会去寻求其他的刺激,结果是恶性循环。
不管有多纠结,也不要从纠结中逃离,试图推延决定,既然终究是个痛苦的决定,就痛一回,好好思考和调查之后作出一个决定并坚持下去,只要不是太不靠谱的行业(相信也没谁会在纠结了之后却选了一个不靠谱的行业的),经过你的积累总会成为高手。
一生的知识积累,自学的起码占90%
--------------------------------------------------第二更-----------------------------------------------
(最近在赶一个小论文,所以好久没更了,不好意思呢)
(3)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
让我稍微说得更详细一点:学习新知识并将其存放于大脑中,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来去使用。因此,学习的有效性显然应该这样来衡量:当遇到需要用到学过的知识的时候,相关的知识是否会自动从你脑海中“蹦”出来,最起码——能否通过有意识的搜索将它们提取出来。
那么如何做才能将我们所学的东西在需要用的时候提取出来呢?这需要涉及到我们的记忆机制,了解了记忆机制才能够用更高效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这是一个被广为认可的记忆机制,即: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将许多线索(例如当时的场景、问题的背景,甚至所处的语言环境、空间位置)一并编码进了记忆,事后能否提取出这段记忆严重取决于提取线索是否丰富、以及在回忆的时候是否重现了记忆时的线索。
理解了一个知识和死记硬背是完全不一样了,这些话我们从小就被老师灌输。对于理解记忆的人来说,知识中包含了精细的概念、逻辑、一般的解题原则、通用的解题手法、背景知识、类似的问题等等无数的记忆和提取线索,有了这么多线索,记忆被提取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那么如何做才能有效的总结知识,并学以致用呢?
1> 经常回顾学过的知识。就类似与老师经常谈的课后复习,像我这样的学渣很少做这样的事,除非遇到了期末考试。
2> 那就换一种方式回顾知识吧。可以经常和别人交流,通过给别人讲解,你会知道哪些点你还没有掌握。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写博客,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思想,也会加深印象。最后,不断的总结你所学到的知识,把知识分块,按块整理。
3>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看到知识的本质,通过抽象,把原理性的知识输入到记忆中;在遇到新的问题时,对新的问题也要进行抽象,将抽象出来的本质与记忆中的知识相类比,就可以提取出最相似的问题。
4> 要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有所收获,设身处地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人生的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坑都踩一遍,看到别人踩了坑,下次你遇到相似的问题,你要知道那里有一个坑。
5>在不断地增加自己的阅历中,你能够看到许多人做过的事自己同样也做过,这种情况下你要反思下自己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有哪些地方值得保持,这种反思推理总结会让我们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