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两百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的心态,我义无反顾地就跳入了故事营,成为故事星球冒险家。
当时自己身上已经有每日打卡的任务了,可并没有因为读书营的加入而乱了阵脚,其实是一点都不担心。因为本身的策略就是:能读完最好,写得完就行。
翻开当天指定书籍的这个动作会提前到当天的凌晨,只是稍微翻一下目录,先看一下有兴趣和有吸引力的地方,再随意翻一翻给打卡找个好落点。虽然事实证明最后打卡的并不是这些落点,但在写之前给自己的心也找了一个落点,至少自己不是无事可写。
前几天那个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当天凌晨刷刷刷的看书,然后码好字,第二天早上稍加修改,就可以打卡了。的确是认为自己这把能够冲击行动力星人。
时间来到第三天,憋着的那口气居然没了!当时稿子准备得七七八八,突然在11点半来了件事情,忙完就已经十二点零五了,最后的打卡时间定格在十二点十分。成为我故事营的一个转折点。
因为再也无法竞争行动力的牌子,打卡在脑海里并不会被固定在十二点之前,反而是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还没到期限,先放下——快要到点了,还没打完卡!就这样进入了踩点大军的行列。
这样的打卡质量会有多高?答案是可想而知的,只求能写到字数,只求能顺利完成语音。于是对自己的标准也低了。
凡事往高标准要求自己?多么熟悉的一句话啊,这句话出现在自己的能量按钮里的,说得多么动听悦耳。如今反而成为掌掴自己的证据。
假如我买的是纸质书籍,那么我在看到《生命有什么可能》的厚度时应该会被吓跑吧。当我懵懵懂懂地拿着kindle一页一页地看着,从一点看到了六点,进度条仍未过半,就知道自己是场硬仗,可又打从内心喜欢这样的良心作者,干货满满又不吝笔墨。
读是读完了,打卡也赶上了。可我也开始反思自己,这么做的必要性,即先读完全书再完成打卡。
遇到薄一点的书倒还好,比如第一本《钝感力》,我读书加打卡满打满算四个小时。可后面的书每本要读七八个小时,这一策略极大地增加了打卡的难度和压力。特别是一过晚六点,要面临三条时间线,就像刘翔跨栏一样,一个接着一个。
直到在《靠谱》一书中读到一个例子,一女子以年阅读量达八百本的数量迅速成为行业大咖。书中提到两点,
1.读书不在追求数量,而是能否内化为自己的能量。
2.书中并非所有信息都有用,选择符合需求的。
第二条犹如五雷轰顶,一下子砸下来,还能听到脑骨清脆的声音。因为在这之前,我认为不看完一本书是谓浪费,浪费可耻。但看完一本书又绝不止是一天能够实现,这与现实打卡冲突。在思考之后,给自己的偷懒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只挑选有用的材料,读书只用读大概。
这个逻辑其实跟这么多年的读书经验是冲突的,一直以来,老师都教我们,学习要专注认真,容不得半点马虎。如今说略读就略读,颇有对作者的大不敬,也是读自己二十年学习经验的践踏。
但很快就说服自己,这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十本书里我通读了六本,在四本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观点,那也算是一件得大于失的事情。
要是一直抱着要通读全书的心态和策略,犹如亲手撕掉两百块般残忍。
在打卡的形式上,我从一开始为寻找有人物,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如此一个标准的故事而努力。
后来看完奕晴的打卡,大胆选用少了几个元素的材料,因为只需要抓住自己想要的点,再补充上一些可证明观点的要素,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呈现出来了。
一直认为如果能将三个故事写成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然后串联起来,这样就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文章了。这该是一件多酷的事情。
所以一直在尝试,但是没有成功。因为没有打磨作品就提交了,只能保证语句通顺,在大构架上的一些问题,如立意,并没有得到提升。
只得到一个今日优秀的原因,除了立意不够深刻之外,很大程度上是故事性不足。通篇是我的陈述,对细节的描写不够细腻,也没有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转折,这就意味着不符合故事营的主题:故事。
可能还没有找到迎合大众口味又新颖的方式。
这一点在每天中午的故事能量站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要求就是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新颖的方式。
可惜的是,我在最后几站才真正意识到不能一昧的放飞自我,也要契合主题。
故事营像是一个自我作死的过程,本来闲着无事安心学习不好么,偏偏要折腾自己。忙得焦头烂额。
这说的对,也不对。
因为我并不认为我不参加故事营会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反而会把时间浪费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既然如此,何不用来读多几本书,增长见识?
相反正是因为参加了故事营,对学习更加认真和追求效率,更加重视自己的发展,也能够在一些地方去践行所学。
要精进的路还很长,要学的还很多。当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努力,以故事营结束为一个节点,又将投入新的挑战,愿自己能自律自信自强,不卑不亢地前行,最终实现目标。希望故事营的鸡血能比践行者大会持续久得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