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我毕业工作8年后重新认真拾起书本的一年。在之前的这8年期间,我真的没有认真读完过一本杂志以外的书。是忙?是懒?是不爱?无论承认那一个,都让我无地自容。
2016年,我开始审视自己的频率越来越高。离开职场、走出家庭,我是谁?我在哪里?我的特点在哪里?我竟然开始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个时候开始觉得,那些语重心长的教诲“多读书总是没有坏处的”“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多充实自己”,真的是为自己好。再则,自己当了妈妈,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与其天天念叨让孩子应该做这个不应该做那个,不如自己做一个好榜样。
我开始重新拾起书本。
对于看书,我才发现,我甚至对自己一无所知,我喜欢看哪类书?我应该看哪类书?没关系,既然如此,我就先做一个杂食动物吧,先行动起来,慢慢会对自己更了解的。
2016年我的阅读工具是kindle,基本上都是在通勤路上、晚间孩子睡后集中阅读。列出的书单一共只有10本,是的,12本。坦白说,一开始我甚至对年度阅读10本书到底是多是少都没有概念,直到我看到一个老同学在年度总结微博上说,他的书单是50本。没关系,有差距是正常的,至少我已经行动起来了。
我的书单中,有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铺》《白夜行》。这两本算是我快速阅读下来的书,其中《解忧》在当时我的心境中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能感受到书里正面积极的能量,总是要有梦想的,总是要努力积极地去实现它。《白夜行》算非常沉重而黑暗的与“爱”“情”相关的内容,但确实每一个人的思维、生活方式都有其根源,所以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重要、幼年的经历对性格的养成多么关键,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
我的书单中,有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杨先生的想象力和文笔都是相当了得,行云流水一般的描述,把夫妻间、父辈与孩子间、朋友间的情感都自然地带出,情绪并不激烈,但是非常深刻,现在回想起来还能嗅到一些些钱氏夫妇在欧洲游学时那种傲气、才情和自由奔放的思想,以及他们痛失爱女后在想象中的世界与女儿同行的那种深刻的爱。
我的书单中,最难读的分别是《三体》《西藏生死书》《金阁寺》。
《三体》,我耗时3个月,像老人行走一样,缓慢地阅读完这本巨著。巨著真是太巨大了,篇幅巨长、作者专业知识的全面而深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哲学的了如指掌等等,都是他完成这部巨著的能量来源。喜欢面壁者、破壁者的人性描述、喜欢水滴攻击飞船的庞大场景、喜欢未来城市的树状结构和智能无处不在的样子、喜欢相爱的两个人在未来世界相遇的浪漫。因为从小不爱物理也无法攻克这个难关,所以在阅读量子等等相关内容时是非常难消化的,可能中间要歇息个一两天。所幸的是记忆力还算好,稍微回忆一下还是能串联起来。如有时间,我还会再度阅读。并且,我不会去看电影,我喜欢保留自己想象的空间。
《西藏生死书》的选择,来源于两个因素:第一是我在2015年曾和先生自驾川藏318,从害怕到迷恋到回味无穷,西藏真的让人上瘾;第二是我亲爱的奶奶在2016年离我而去,这大概是我头一回如此近距离面对亲人的过世。这本书一开始让人直面死亡,“只有了解死,才更懂得生”。里面大量的与佛法相关的说法,需要用心用脑和大量的理解力去对付,是非常难读的一本书,目前暂缓,我计划在2017年要把它攻下来。
《金阁寺》的选择非常偶然,是看黄磊先生微博上推荐得来。这是一本略有年代感的书,说的是一个天生有口吃的和尚成长之路。这本书我已经弃坑了,并且表示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再接触相关的日本文学,因为实在是太压抑,书本透露出的情绪让我觉得透不过气。但唯一收获的是让我直面了一名口吃患者的真实内心,这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的爸爸也有口吃。这让我没有走进爸爸但对他有更多的了解,对于他自卑的个性、苛刻挑剔的要求等等,了解到了更深的原因。如前面所说,一个人幼年的经历对他的影响可见一斑。
我的书单中,有畅销的《乌合之众》《从0到1》《无声告白》。《乌合之众》《从0到1》作为具有一定逻辑性、功能性的书,我是不推荐在kindle上看的。对于我个人而言,功能性的书需要前后翻阅,前后逻辑要打通,这显然是实体书的优势所在。《无声告白》是一本已于阅读、情绪压抑的书,但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来看,它让我时刻审视我与孩子的关系,是不是“我没有实现的梦想,就让孩子来实现”?比起很多亲子教育类的说教书本来说,也许文学类作品能触动我的点更多。
2016年的书单基本没有什么偏好或针对性。但我就这么读下来了,并且通过写这洋洋洒洒一篇文字来说,留在我心内的还是有不少正面影响。我非常感恩自己的进步,这是切切实实我自己的选择、我自己的收获。感谢自己,鞭策自己,希望自己做一个内心丰盛、柔弱而又强大的人,而这一定程度上会是读书能给我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