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毕业典礼给现在23000名毕业生如下的建议:
你需要找到你所爱的东西……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你自己所做的事。如果还没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
演讲结束,掌声雷鸣!
你是否也认可这个观点?
先看下你有没有对自己或者对朋友说过如下的话:
“找到你喜欢做的事,追随内心的激情所在,才是你目前要做的”
“追随自己的激情——人生是给活着的人的”
“如果现在工作没有唤起你心中的激情,那么应该换一家去工作。”
如果有以上的想法,那么恭喜你,你是“激情论”者。
可能每天在心里都有一个声音在呼喊:我要做那些能带给我激情的事情,让我全身心投入,给我幸福感的工作,现在的工作真是每天N万只草泥马从心中奔腾而过。
这种想法分为两种:
其一,是有明确的理想目标工作,这个理想工作每天都在召唤我们,它让我们感觉心有大志而未成,只需要我投身去这个工作中,生活便进入幸福生活。
其二,只是抱怨对现状的不满,希望有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并且笃信从此生活会变得美好。人生也将迎来光明。
我不知道你是属于哪种,但是曾经的我属于第二种。
我不满意现在的工作方向,不满意工作环境,不满意薪资。并且对自己有蜜汁自信,总感觉我要去换一件事去做,去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然而观念的转变,是在我了解到一些人,他们对我的影响可谓是深远,我想通过他的事迹,来告诉大家,其实:“追随自己的激情!”是一个极其糟糕的建议。
4个美国大学生在他们毕业时,计划拍一部纪录片,主题是“围绕着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而活”的人。
一言以蔽之,采访行业里优秀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被采访的其中一个对象,公共电视台主持人艾拉·格拉斯,他说:“在电影里,人们会说,你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不信那一套,事儿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
他强调,在某一领域擅长,这需要时间,而不是让人振奋的口号。“关键是,要强迫自己去完成工作,强迫技能行成。这是最难的阶段。”
其实,追求激情的问题在于,在做所有事事情之前,总是试图抽象地做出判断,这是一个可悲的错误,你很难提前预测自己最终会对什么产生热爱。
还有乔布斯,虽然他提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就不要停下来。虽然他这么说,但是他并不是这么做的
乔布斯曾就对于里德学院,这段时间,蓄发,光脚走路,对商业电子不感兴趣,喜欢研究西方历史和舞蹈。
入学一年后,乔布斯辍学了。回到加利福尼亚的父母家中,给自己找了个夜班上,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圣何塞信使报》上一的一句广告语:好玩又赚钱。在工作期间,曾经好几个月没去上班,而是去印度修行去了,异常托钵僧式的精神之旅,回来之后便去了位于落斯拉图斯禅修中心,开始认真修行。
这个时间的乔布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接触商业也只是赚点生活费。
之后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机,他发现当地人开始痴迷于套装电脑,电脑发烧友们就可以在家组装电脑了,于是他和小伙伴们成立一家公司开发组装电脑芯片的电路板,并推销给当地电脑爱好者们。
最初他们计划以成本25美金成本制作,50美金卖掉,共计100块扣除成本,利润是1000美金左右。但是他们的做法是利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一个低风险项目。
之后,苹果的传奇便由此开始。乔布斯去到了字节商店向老板保罗·特雷尔推销自己的电路板。但是他并不想要电脑版,而已想买组装好的电脑,每台电脑500美金,要50台。这个赚钱的机会,让乔布斯兴奋不已,迅速筹集启动资金,苹果公司就这么诞生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计划很谨慎,都是些小打小闹。并没有梦想着征服世界。
我们总是急于寻找,却不知道激情往往是精通的副产品。
最后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去解读激情论。
为什么有些追求能给人动力而有些则不可以。
区别就在于“自我决定理论”,不管在工作场合还是其他场合,如果想要获得动机,你都要满足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而这些需求是个人在工作中感受到内在动机所必需的。
自主: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控制力,并且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重要的。
胜任:感觉自己擅长于自己所做的事情。
归属:感觉自己能与他人建立联系。
激情是自我驱动力,但是真正推动人们从事一份职业的三大因素都与激情无关,而是以上三点。
同时,根据瑞斯奈斯基的研究表明,最快乐、最有激情的员工不是那些将激情化为工作的人,而是那些做得足够久从而擅长于自己所做事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