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记得那一年去北京,办事只用了一天,然后第二天,盛情的同学专门请了假,要陪我游玩。我却有点舟车劳顿的感觉,算啦,就在附近的大商场溜达溜达吧。
同学陪我接连进了几个大商场。每到一处,都是刚进门,就迎面走来一位俊男或美女,柔声低语地问候、询问、介绍,直到你走到下一个铺面,方才驻足。而你又被另一位俊男美女接洽。当我和蔼地告诉他们,我们只是来转转,就象逛街一样。他们也几乎都是统一了口径一样说,没事,请进我们店里来看看吧。当你在盛情邀请下走进店里,他们都会随着你的目光浏览,挨个介绍产品。
在盛情裹挟下,我竟然动了“来趟北京,买点东西带回去”的想法。于是,一番的货比三家,但最终没买,时间久远了,我依稀记得好像是我同学私下跟我说了句,这东西我家里也有,买下之后很少用到。
现在想来,幸亏当时没买,因为在我的生活中那就是件可有可无的商品。
二
刚看了篇文章。起初,挺佩服作者的,还认真地做了笔记。但是,到了后来,我恍然大悟,原来是卖东西的,前面全部都是铺垫,再往后看,那真就与早市上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一模一样。此刻,我的感觉就像置身于喧闹嘈杂的大市场中一样,耳朵中充斥着高声的叫卖声。
无意购物的我,用手指刷刷地快速划动,文章很快就到了底。
再不见什么动心的文字,全都是……倘若,你再认真地逐字逐句地看下去,保不住又产生“这么好的东西又这么便宜不买吃亏”的想法,或者“不听课就错失成才机会”的想法。
想到这儿,不禁叹口气。前面的全是铺垫,也不见得是说假话,但这么安排,莫非是有意的包装?简而言之:产生信任,促进购买。
三
互联网+……
我本不想购物。
我相信自己。
我本想看一篇文章,却被引入了销售者的阵营。
互联网+已经引入了太多的东西,让人仿佛走在大街上,有车水马龙的感觉,犹如遁入社会,本来想约三、五好友坐坐,品茶闲聊,却漫不经心地被销售“撞”了一下腰!
我该去哪儿看自己想看的文章?
思来想去,倒不如出去走走。
大自然无语,它不会向你兜售东西。
大自然无私,它只会给予,不会索取。
这个周末,我要:
亲近自然,倾听心声,洞察万物,阅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