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伊始,朋友圈就不停的看到有娃中招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幼儿园和早教也在不断提醒家长注意。看过不少科普文,图片还是挺吓人的,传染性极强。
虽然这个病是自愈性疾病,但孩子会很遭罪,所以一直忐忑不安,怕蘑菇仔中招。每天勤洗手,尽量不去人多的密封场所,然而还是没有防住。
1病发——高烧
那是周日的下午,蘑菇仔自己在游戏垫上玩,突然就晕了过去,吓了我一跳。抱起来发现身体很烫,一量体温:38.6度。
我一下慌了神,脑子里浮现出各种可能,但还是尽快镇静下来。因为后来他的精神还不错,晚饭也照常吃了。
如此敏感期发烧,第一反应就是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的泡泡经常会伴随着发热一起出现,泡泡会出现在口腔、手足臀。我检查了蘑菇仔的身体和口腔,完全没有传说中的小泡泡,基本排除手足口病。
是不是疱疹性咽峡炎,得等退烧了才知道,暂时只能观察。如果病情严重的,这个时候喉咙可能已经出现喉咙红肿了。
原本精神还不错可以不给退烧药,但他一直睡的很不安稳,温度也持续在39度左右。加上有高温惊厥史,半夜睡醒的时候,我给了一次美林,半小时就温度退到37度多,睡的很安稳了,一觉到天亮。
妈妈们如果自己无法判断,或者给了药依旧不能退烧,就要考虑是不是并发细菌感染,还是选择及时就医吧。
2病中——持续发烧
第二天早上睡醒精神依旧还不错,但温度又上来了,重新回到38度多,我心里基本确定应该是疱疹性咽峡炎了。虽然喉咙里还没看到小泡泡,但他一直体质还不错,以前发烧基本一夜就退了,这次有点反常。不过还得继续观察才能确定。
当然,不是每个娃都会如此,妈妈平时多观察孩子的规律,多学习一些科普知识,心里基本有谱的。
这一天的温度都是在38.5左右徘徊,但精神依旧很好,食欲也很正常,我就没给药,让他多喝水,多休息。然而爷爷和爸爸都不淡定了,觉得温度一直这么高,会不会烧坏了,要去医院。
疱疹性咽峡炎也是病毒感染,如果没有其他并发症和精神不好的情况,还是在家观察吧。
去医院最多也就是验血,开个退烧药,但万一弄的交叉感染,就得不偿失了。因为平时会关注一些常见病的科普,我还算淡定,只是跟家人解释起来比较费劲。
3溃疡期——出现疱疹
晚上温度在38度左右徘徊,没有给药,睡的还算安稳,后半夜开始慢慢退烧了。第二天早上的温度是37.5左右,我基本安心了。用手电筒看了下喉咙,果然看到了传说的疱疹,大概三四个的样子,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
虽然已经退烧了,但接下来的溃疡期疱疹会越来越多,会吃不下东西,这才是真正难熬的阶段。
然而是我想多了。他完全没有吃不下的意思,因为退烧了,反而吃的更多了。我观察了几天喉咙,疱疹也没有变多,倒是在慢慢的恢复。我又开始疑惑了,这到底是不是疱疹性咽峡炎啊,好像也没怎么样,没有传说中那么可怕啊。
后来问了其他有经验的妈妈才知道,疱疹性咽峡炎也不是每个娃都会很严重的,是我自己危言耸听了。好吧,也许是蘑菇仔体质还不错,也许是运气好,不管怎样,这一关算是过了。
一般溃疡期要3-7天,如果孩子很难受吃不下东西,可以试着给清淡的流质食物,刺激性的要避免。冷的冰的食物也会让孩子舒服一点。但口腔和个人卫生还是要继续保持好,避免交叉感染。
4病愈恢复——继续隔离
蘑菇仔虽然只有三四个疱疹,但也还是三四天才完全恢复。虽然后面几天退烧了,他已经完全没有问题,每天在家活蹦乱跳,食欲更是没问题。
但这个病毒除了有病发潜伏期,还有后续传染期,我们一周都没有出门。万一传染给其他的小朋友就不好了,将心比心,当妈的都懂孩子生病的折腾。
这次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发,比我之前想象中的要好很多。除了蘑菇仔的病情较轻,也和自己提前做好了准备不无关系。孩子生病无法避免,但其实很多疾病都是自愈性的,如果能提前学习,在家护理也未尝不可。当妈真的还是要时刻多学习,才能让娃少遭罪。
附上疱疹性咽峡炎相关小知识,供妈妈们参考:
1.4-7月是高发期,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在发病前的潜伏期到患病后的几周之内,都会有传染性,以感染后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2.主要表现为突然高热,有些症状和感冒类似。2-3天后咽峡部出现疱疹,3-7天恢复。
3.没有并发症、精神不好、三天不退烧的情况,建议在家护理,超过39度给退烧药。
4.这是自愈性疾病,抗病毒药和抗生素不建议使用,需遵医嘱。
5.溃疡期尽量给孩子吃清淡少咀嚼的食物,冰冷食物可以缓解疼痛。
6.恢复期也要减少外出,避免传染别人。
7.平时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大人也要注意卫生,避免把病毒带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