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进入6月了,6月不只是儿童节,让家长们紧张的这个月有中考高考,尤其是高考,几乎所有再忙的家长在这个时候都会关注孩子的高考。一心想着考出更好的成绩,上更好的大学,可是大学之于孩子的人生承载什么样意义呢?
孩子若想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受人尊重,大学文凭是一张必不可少的入场券。无论这张入场券的成本多么高昂,无论大学经历是否有助于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大学文凭就是黄金标准。但有一个问题,这个前提条件已经彻底过时了。
还有一些研究人员也对大学生学习成果之稀缺进行了调研。《失去理智》一书的作者基林和赫什认为,有太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并不具备一些关键能力,比如“以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方式进行思考,以中肯而清晰的方式讲话和写作,解决问题,理解复杂问题,接受任务,承担责任,接纳他人视角以及满足雇主期望”。他们还在书中继续讲道:“拿到本科文凭,不再意味着该毕业生具有任何特定素质,比如有能力进行深度知识探索,具备基本工作技能,或表现出成熟的个性。
如果我们对尚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大学教师进行脑部扫描,就会有如下发现。获得终身教职是他唯一的事业重心。一旦拿到终身教职,他的学术事业便就此稳定下来。若在终身教职申请过程中惨遭拒绝,那么对于学者来说,无异于事业上的奇耻大辱,他们将很难从这个阴影中走出来。在做终身教职决策时,学校一般会基于两个指标:研究成果发表的数量和政治表现。教师若将心思放在教学上,就会占据用在研究上的时间,而且,还会在政治上对未来的教授头衔造成负面影响。已获终身教职的老资格教授很不喜欢在教师评估时被新人抢风头。由此,从选择、个人动机或外在激励角度讲,大学教师都不会把“成为给学生以启迪的教育者”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正如基林和赫什写的一样:“教授若在升职或申请终身教职上遭遇失败,肯定不会是因为他的学生没有好好学习。事实上,关于这些教授的学生是不是学到了知识,学了多少知识,学校根本不知道。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许多大学中,教授并不会因为他们教书教得不理想而失去升职或获得终身教职的机会。”有些非常优秀的教育者也能在申请终身教职的过程中一路绿灯,但这只是个例,并非普遍现象。
瓦格纳在《创新者的培养》一书的写作过程中,采访了许多非常成功的年轻创新者,包括一些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名牌大学生。最令他没有想到的发现之一就是,对这些年轻人影响最深远的大学老师中,没有一位是终身教授,也没有一位有希望成为终身教授。这些老师都是优秀的教书匠、卓越的导师。他们也做研究,但研究主题不够“学术”,无法帮他们拿到终身教职。
安玛莉·尼尔是思科系统公司前任首席人才官,也是《刀锋上的领导》(Leading from the Edge)一书的作者,她一直与遍及全世界的《财富》100强公司高层领导保持着沟通。在最近一次谈话中,她提出了如下感想:就连最精英的学校都没有让学生准备好迎接当下的职业现实,更别提让学生着眼未来了。许多大型组织都在推进大规模变革,从工业社会的商业模式向创新经济商业模式转型。而如今的教育体制中茁壮成长的学生,都是成就驱动型、规则导向型人才,他们大多顺从、线性,关注点较为单一。要么是商科,要么是工科。如今的职场所需要的未来领导者是关系或协作驱动型人才,他们要确定新规则,富有创造力和创新思想,拥有横向贯通和博闻广识的能力。现有的人才和需求之间的鸿沟非常巨大。可悲的是,我只看到少数几所进步意识较强的学校真正在追赶变革的步伐,与商业环境的发展并驾齐驱。
现在的雇主所寻找的毕业生,是那些具备关键技能,能提出精彩问题,展示出恒心和毅力的人才。
在大学做出富有创新意义的计划可以为年轻人提供一条不一样的发展路径,这些选择使得孩子们能收获技能、历练性格,为成功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