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目的论”


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在人际交往、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如:躲避某一个人,躲避问题,遇到困难踌躇不前,拖延,拒绝处理。部分源于我们的懒惰,部分源于内心的恐惧。有个解释比较难以跨越,那就是在过去,遇到了问题,受到了伤害,就像巴甫洛夫的狗,再一次遇见时,我们会不自觉的作出反应。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都是过去、是童年经历的产物。即过去的经历,造就了我们现在到人生,塑造了我们现在的人格。


从第一次看到这个理论,我就一直挺认可,觉得所经历的所看见的和未经历的人生,都与其一一不谋而合。只是越长大,越发觉得有点无奈,仿佛,一切都无能为力,过去造就也固定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似乎真的无法跨越到崭新的一天。直到阅读到阿德勒的目的论,才突然豁然开朗。



每个人都多少有点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心理创伤只是一个借口,每个人当下的行为,由每个人当下的目的决定,这个目的可能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面。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就像,你现在躲避问题,根本原因是你不想去解决,所以把问题归结于过去曾遇到过困难和伤害,导致现在不敢再一次去接触。实际情况只是你为自己不想付出行动找的一个完美的借口吧。


现实是,生活真的在逼迫着你一次次去遇见去面对那些你讨厌的事物,一味的躲避和退缩,只是一次次延长了你和你的困难相处的时间。只有勇敢面对,制定目标,一步一步的往前踏出步伐,一点一点的去解决问题,就像做数学题一样,当你彻底学会了一道题,那么你就能解决一类题。同样的,遇见难题,解决一个,也就能解决一类。


所以,我们的自卑、敏感和内向无助,不仅仅是过去经历的产物,这也是在为现在的"目的"服务。


我们得学会面对困难,分析其存在理由,找到我们的弱点,挖掘我们的目的,时间总会在不同的斗争中一天天过去。找到我们真正所想,元气满满时就勇敢的去斗争,萎靡不振时就造一个小壳保护自己,允许自己小小emo一阵子。最终,还是得去斗,去解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