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纸上读到了一篇《赏识教育让家长觉醒》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一位平凡父亲创造出的一系列不平凡奇迹:女儿3岁半一句话不会讲,6岁却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8岁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打破吉尼斯世界记录;小学阶段连跳两级;10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被辽宁师范大学录取成为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17岁被评为全国最年轻的自强模范;21岁赴美留学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荣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而这个女儿却是个刚生不久就双耳全聋的孩子,叫周婷婷,父亲叫周弘,他提倡的教育方法就是赏识教育!
是的,赏识教育应该与幸福有约,一个与幸福有约的人,一定与成功有缘。因此,赏识教育的目标就是一个字——通,让家长与孩子的生命处在和谐的状态。
记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精辟地指出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人下人,更不是人外人。
父母的目光应该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壮。
孩子无形的生命好比一棵果树,果树有果枝(优点),有风枝(缺点),父母的目光如果只盯在有缺点的风枝上,风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颗粒无收;父母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优点的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必将是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可是,我们现在的父母虽然希望孩子进步快,却老是说孩子慢;虽然希望孩子细心,却老是说孩子粗心;虽然希望孩子胆大,却老是说孩子胆小;虽然希望孩子聪明,却老是说孩子笨。
我们总习惯地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而赏识教育却恰恰相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渐渐少。
赏识是每个孩子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氧气,植物朝着向阳的地方生长,而赏识犹如生命的营养,是孩子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
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自己陪读以来的种种心境。过去因为整天忙于工作,下班后又忙着做家务,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显得很零碎,对孩子的观察也不像现在这样仔细,相反的对孩子总是以鼓励欣赏为主,孩子得到了赏识,心情也特别开朗,不论是学习,还是在对待我们的态度上,常常令我从心里感到高兴。而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他身上,也可能有一种为他付出了想得到回报的想法,自然对他的要求高了许多,这样产生的后果是,如果我的要求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心里就不免失望,而越失望,他的缺点就越被我用放大镜放大,常常闹得孩子不愉快,我也不开心。
我把报纸上的文章剪下来贴在门背上,划上耀眼的红线,希望它是我在陪读的日子里,与孩子的生命处在和谐状态下的一个无声良师。
5
杨杨在高一下学期文理科分班征询我的意见时,我考虑到他的性格,以及凭感觉担忧的数学成绩不稳定,想让他学文科,但他一口拒绝了,说自己喜欢理科。办公室的同事帮我分析他当前的各科考试平均成绩时,也主张他学文科比学理科有优势。我向孩子转告同事的分析结果时,孩子说:“妈,你别把我的前途压在你们办公室同事的分析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既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理科,以后的路就得我自己走下去,你别太操心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我没有再多言。高二上学期月考、中考,杨杨的考试成绩在不断进步,期中考试成绩从上一次年级排名的370多名跃到了227名,到这学期期末考试时成绩排到了年级157名。看到他不断进步的考试成绩,我心里真是比吃了蜜还甜。
陪读家长过的大都是清教徒式的艰苦生活。租住的房间太小,大人孩子住在一个屋里,孩子不在家时,家长可以大声说话,可以做事的声音弄大一点。但孩子一旦放学回家,村子里的电视声音小了,家长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大家大都是用表情或手势打哑语。怕吵着读书的孩子,不敢看电视;怕孩子放学后不自觉守着电视看,家长们更是不敢从家里带电视机来陪读屋,有的把电视机带来了,也在一段时间后又重新搬了回去。
好在我不爱看电视,也不爱串门聊天儿,心里想利用陪读时间好好沉淀一下自己,读点文学名著,所以每天洗完衣服买完菜择洗准备好后,就独自坐在床前边做读书笔记,边翻书看,或者是随手写点什么,累了便换成手中的毛线编织,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但是,楼里的另外三个陪读家长与我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大家为了孩子读书租住在一个屋里成为左邻右舍,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着毛线在一起闲坐聊天,说一些关于孩子与丈夫的家常琐事。当然,最关心的还是孩子在学校的年级排名。我也就是在这种聊天中了解到一些学校同年级的许多信息。
杨杨期末考试排到年级157名,意味着他考一类大学有了希望。但杨杨与我聊天时说:“妈,你不要太关注我的排名状况,如果我的成绩是一下子从几百名跳到前几十名,这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这只能说明这次考试题目对我的路子,如果我的考试成绩排名是在稳步向前推进,不管是前进了多少,但能够证明我进步了。所以,你不要看到眼前这一点,要从整个横面来比较。”孩子的分析总是让我骤热的心一下子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