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若是碰到蔡丽,后世可否还有《石壕吏》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杜甫当年若是碰到蔡丽这样的上司,结局很可能就是另一样子了。

蔡丽者流,官位不高也不低,但其人性不足,狗性有余,其影响力往往很大。在一千多年前杜甫若遇到了它,而适逢又是他的上司,根据在下初步判断,可能我们现在既看不到《石壕吏》,也看不到其他《二吏》《三别》,更可能连杜甫的名字都不会知道。我的推测也不是没有根据的,看蔡丽的所作所为,我想大家就会了然于胸了。

之所以说蔡莉狗性有余,有如司马南先生,虽恶但遇它亦也是退避三舍的。若是杜甫在其手下吃饭,结果可能会是这样:

一、认定《石壕吏》不实。她认为安禄山史思明虽起兵作乱,但不足为虑,根本不是大事,完全可挡可御,绝对不会有杜甫笔下那么严重。

公元759年春,杜甫在赴任途中投宿石壕村,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了《石壕吏》,写好后发在朋友圈里,据说就是题写在后来所经过驿站的墙壁上。后面经过的人看到了如认为好,就会点赞并抄下转发。驿站的官员也会将这些东西抄下来逐级上报。

可见即使在古代信息也是透明的,蔡丽迅即就得知了,会立即对老杜严加申斥,甚至用几个排比,锵锵有力的将诗人打倒在地。并令其悔过,不允许再胡乱写诗,《石壕吏》一诗也可能会被删掉。因为即使你真碰到了“有吏夜捉人”,但那老婆婆说的就能确信为真?两个儿子死了你亲眼见了?儿媳“出入无完裙”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能说清楚吗?都是听说的吧!

二、杜甫可能会被派去打仗。蔡丽或可利用手中权力,将诗人安排上前线抵挡叛军。它一方面认定敌人成不了大气候,一方面又把诗人等一众文官派上一线,且不允许穿戴盔甲,怕民众看了引起恐慌和混乱。可怜杜老只能提笔上阵,毫无防护的与安史乱军进行肉搏战,虽有“笔如刀”之说,但专业不同“术有专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诗人没几个回合就倒在了乱军的刀下。既然老杜毙命了,按理就不会再有其他的诗作了。

三、蔡丽自己会安然无恙。它嘴上唱的比谁都好听,但发现敌人真的来了,就躲在装有优良设备的地方不露面了,全靠遥控指挥。因为它的命很值钱,它只一人裸身在大唐为官,家小全在番邦。若是它没命了,在外的亲人谁来荫蔽供养?

当然,既是为官,又有战事,总不能没有一点声响。当得知叛军基本被打退,蔡莉还是会要视察一下前线的。但选择了一个没有战事的地方,或许就是老杜倒下的附近,披上全付盔甲,带领贴身官员与亲兵,作“五虎上将图”,意欲留给世人,彰显它抗敌有功。

以上仅是本人推演让蔡莉穿越千年为官时,将会如何处理杜甫的,纯属臆测,各位千万不要当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