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坐落在一群年迈的山下,环山绵延,每当下雨的清晨,推开窗时,你都会看到那起伏在半山的烟雾,让人不由得满心的舒畅。可能是地理位置的原因,我的大学所在的小城最近两年被撤市了,其实,对于我这个外来上学的人来说, 这原本与我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因为交通的堵塞而导致我们的教学与学习资源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的话,这就让我们作为学生的有点尴尬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是个还算喜欢看书的学生,但学校里除了有限的图书馆图书资源以外,我就不得不走出校门去找寻我想要的资源。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小城里只有唯一一家书店,还是那种很破败的门面,里面你想要的书籍或者其他资料就很有限了,以至于我大概会在每个月的月末回到家所在的省会城市,去稍微大一点的书店去满足我的需求。所以,这就是大学在落后的小城市里的缺陷所在吧,当然或许你并没有这样的求学经验吧。
好了,来说一说本文的重点。
尽管如此,我所就读的大学还是在教学或者其他的资源上尽量为学生争取。今天下午,我去听了大学三年来的第七场讲座。对,我的记忆应该是没有出错的,是我大学三年来的第七场讲座。我是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所以认为尽量去接触一些新鲜的思维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尽管院系里安排的专业讲座次数很有限,我还是坚持每次都早早的到达报告厅找一个好的位置坐下准备好自己的笔记本开始享受一场讲座。
每当这个时候身边的人都会说,“一场讲座能学到什么啊?”之类的话,起初我也会问我自己,一场讲座到底对自己会不会有作用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固执地参加着一场场讲座,并且在受邀老师的精彩讲解中积极思考,做好相应的笔记,必要的时候我还会带着自己的疑问与老师进行交流。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能够学习到切实的专业课知识,而且在与人交流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我自己是享受的并且快乐的。所以,如果现在还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会回答他,“也许一两场讲座的确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但是如果三场四场呢,五场六场呢,七场八场呢,真的是有作用的,一方面对于自己的专业课来说,每一场讲座的受邀老师肯定都是精心准备了的,在这一场讲座中,他一定可以带给你你之前没有的知识点,哪怕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或者模式等,另一方面,长期接触的较为专业的专业课思想和知识,这无疑在我们的学习上给我们做了个大大的功课不是么?”
所以,你看到了么,正是由于我认真对待了每一场讲座,我才能够在如今的与人沟通或者在自我表达上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今天来学校做讲座的是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传播系教授洪俊波和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两位老师在学界都已经是功成身就的老学者了,但是在与年轻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依然一副很低的姿态,并且心态很年轻,讲课的方式也很受年轻人喜爱。试想一下,连这样的讲座你都懒得去听一听,那么可想而知平时枯燥的专业课上你又是怎样的态度去应对的呢?
两位老师今天做的报告里都有一个沟通的话题,那就是“新媒体”。
无论是从“近几年全球新媒体发展的态势和动因分析”的角度,还是从“世界传播学发展与变革的新态势”的方面,两位老师在其所阐述的关于传播学发展的内容中都特别强调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与近况。他们认为在全球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下,我们每一个用户都需要保持自身的媒介素养,这将对于未来新媒体发展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个人认为,在两位老师所阐述的关于“新媒体”的观点之下,我们每一个身处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自由性和匿名性使得每一个网名都开始处于放飞自我的状态中。那么为了更加健康和文明的网络环境,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呢?至少在不给当今的网络环境抹黑的同时,我们每一个使用新媒体的人都应该保持自己该有的媒介素养,学会去辨别有效信息,而不是人云亦云。最起码我我们应该清楚的是,网络应该使我们更加文明,而不是倒退。
今天的讲座引发了我一些偏执的思考,代表不了任何立场,而是仅仅作为一个学习者所做的个人的思考和解读。
所以, 如果你跟我一样大学在读,如果你的大学为你精心准备了一场讲座,请你不要习惯性的去拒绝,试着去听一场,也许很枯燥,因为有趣的老师并不多见,但是相信我,坚持听完那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你一定会有所学有所思有所知。如果你已经是一名走向社会的人,那么我相信在你的大学时光中,一定会有那样一场讲座令你印象深刻。那也许会是一场室友莹硬拽着你去听的,也许你是应学校硬性要求不得不去听的一场讲座……总之,当你回忆起这些的时候,相信你的嘴角一定是微笑着上扬的。
大学里,你听的那些讲座教会了你什么?
不要着急去回答,先去发自内心地听一场讲座,然后再问问自己,相信你一定不会后悔自己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