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星期五,是五年级日有所诵教研活动的日子,这次教研活动在孟老师的带领下早早就开始了,研讨的第一首诗是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老师们积极参与讨论,都认识到星星在黑暗中,能给我们带来光亮,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黄老师搜索的资料很全面:以下资料来自网络,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诗,希望大家参考一下: “变奏曲”是音乐的一个术语,意指音调不同变化的曲子。诗,题为《星星变奏曲》,以“星星”作为歌咏(抒情)的对象,诗分为两节,两节对“星星”的歌咏(抒情)的角度各各有别,形成乐曲中的所谓的“变奏”,诗情画意由此生成,诗的意绪和情愫由此弥漫开去……诗的两节开头是一样的:“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这就好比一首乐曲,上下两段的前奏都是一样的。诗的变化的关键一句是上节和下节的第五行,上节是“谁不愿意”,下节是“谁愿意”,一个是否定句式,一个是肯定句式,情绪的变化和抒情的方式由此变化——诗人巧妙地将它们称为“变奏”,其源盖出于此。
比形式的革新更令人关注的是诗围绕“星星”所作出的一系列描绘、铺排、渲染和塑造。其中尤为精彩的是,将星星喻为在心头颤动的“蜜蜂”,将落满天空的星星喻为落满枝头的鸟,而星“瘦小”到能被风吹落,且满天的星星会飘来闪闪烁烁的声音,如白丁香一样朦朦胧胧——通感手法的巧妙运用,令诗触处生春,诗味盎然。
诗的第一节是暖色调的,推出的场景迷离、静美:是春天,春天的夜晚,如湖泊一样柔软的春夜,打着灯笼的萤火虫和满天繁星结伴而行,将它们美丽的倩影倒映在长有睡莲的湖水之中……
诗的第二节是冷色调的,推出的场景冷峻、凄美:是冬天,冬天的夜晚,如冰雪覆盖在心头一样寒冷的冬夜,地上铺满浓霜,凄冷的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以致诗人写的诗都是苦难的,“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对于暖色调的描写,诗人以一句“谁不愿意”,予以否定之否定——肯定;对于冷色调的描写,诗人以一句“谁愿意”,予以坚决的否定。两个场景产生碰撞,内容上是一种互补,从而形成了这样一种诗歌的情绪方程式,如著名诗评家谢冕所指出的,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出来的追求与寻找,既给诗篇蒙上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又浸透着不甘湮没与泯灭的内在力的冲击与奔突。
这首诗的解读,有助于老师们更好的领悟诗歌的主题,在带领学生诵读时,心里明白教什么?怎么教?做到有的放矢,收控自如。
第二首解读的是《男孩的歌》,这首诗是男孩子的最爱,因为每一句诗都写出了男孩子玩游戏的快乐。在研讨过程中,有老师提议可以让学生试着仿写诗歌,可能更能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孩子们会学习中感受到诗歌的趣味。
日有所诵教研活动,让更多的老师聚集在一起,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同行,报团取暖,快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