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关,80%以上的人口是客家人,讲客家话。
韶关方言分布地图。从客家方言分布,便可知韶关客家人口分布之广。
客家人,是汉族的民系(民族内部分支)之一。宋朝造户籍,世居的土著被称为“主”,外地迁徙而来的人被称为“客”,时长日久,这些后来者便自称为“客家人”。历史选择韶关做“客家人的大本营”,而客家人,则塑造了韶关。
其实,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就在韶关设立了曲江县,但韶关真正迎来大规模发展,则要等到建置400多年后的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迫使晋朝皇室与黄河流域的居民大规模进入长江流域,是为“衣冠南渡”。
韶关以其独特的地理地貌,张开怀抱,容纳了这些“最早的客家人”。他们背负中原文明,渡黄河、越长江,过南岭,披荆斩棘、翻越重山,在韶关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安家乐业的同时,也开始一点点建设韶关。为韶关的政治、经济和海纳百川却又独树一帜的地方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客家人既保持了古中原文化的风貌,又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最直接的物化形式,就是客家围楼,时至今日,韶关从明代至民国的围楼尚有470余座,数量最多,品味奇特,称霸广东。
唐代时,在宰相张九龄的主持下,客家人凿通梅关驿道,向北,可以连通赣江—长江—大运河;向南,可以连通北江—珠江—南海。在陆路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这是中国内陆最重要的南北水运大通道。梅关驿道开凿之后,前后三批百万以上的中原客家先民源源不断地翻山越岭,在此驻足生息,成为中国人口南迁大动脉,而位于梅关古道南的珠玑巷是中原人口往珠江三角洲迁的关键驿站,既是韶关客家人“家焉”的落脚点,也是韶关客家人“客而”的中转站。珠玑巷的客家人,因梅关据守而得以安稳生息,却又因梅关兵家必争的军事地位引来战乱,他们被迫继续南迁。据史料记载,宋元两朝200多年间,珠玑巷153个姓氏陆续南迁达130余次。今天,珠玑巷后裔遍布珠三角、港澳及海外地区,达数千万之众,成为了广府人的主体,中华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也跟随着他们传播、发扬至世界各个角落。
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又进一步养成了客家人顽强不屈的精神。是以,当民族危亡之际,无数客家儿女为了国家民族的存亡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奔赴抗日前线,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生死搏斗。韶关客家人中的抗日名将张发奎、薛岳、欧震等将军,为了抗击日军的野蛮侵略,率领爱国官兵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粵北会战以及桂柳会战等,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就是凭着这股顽强不屈的精神,客家人的足迹如今已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客家人的身影也一直在忙碌着:从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客家人对推动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