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期节目播完之后,有听众陷入了困惑:“如果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经验去判断未来,那我们该怎么样判断未来呢?如果我们不能直接去解决问题,那我们该怎么去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呢?”
没错,这的确是一个让很多人费解的事情。
曾经,我们认为掌握了过去,就能轻易地判断未来。
但现在,我们发现事物发展变化越来越快,想要通过经验去判断未来,变得越来越困难。
为什么?
因为经验只适用于某一段时间,却无法定义全部的时间。
就像你用现在开车的经验去骑马,用过去骑马的经验去开车,都是不可行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答案只有一个——以不变,应万变。
哲学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表征和实在”。
比如我觉得嘴里发苦,不一定是吃了什么苦的东西,而很可能是因为身体内的某个脏器出了问题。
嘴里发苦就是表征,而脏器的问题就是实在。
你的心脏出问题,可能在身体的表征上有千万种体现,但不论表现有多少,最终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事儿——心脏出了问题。
所以,处理复杂的生命型事件,要找到这个世界当中那个不变的东西,我把它称之为“规律根蒂”。
接下来,我要举一个毫不相关,且篇幅很长的例子——中国文化与中国式思维。
一提到中国文化,你一定第一反应就是——博大精深,终其一生无法探究清楚。
没错,这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系统,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去找一找他的规律根蒂。
有学者说,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简直就是两个星球上的文化。
因为这两种文化,是这个世界上最极端对立,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
在这种极端对立之下,导致中国人的思维和西方人的思维也呈现出极端的对立。
举个小例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图,基本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这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地图,而是西方人的地图。
我们中国的古地图,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再比如说,我们现在汉语教的内容是由语法结构的。
完全搞错了,这是在让我们丢失中国文化。
中国的古文,是完全没有语法逻辑结构的,甚至都没有逻辑化的标点符号。
虽然我很想再举十个例子,但是篇幅原因,我们先举到这里,继续往下说。
那么,这种莫大的差异是从哪来的呢?
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那思维方式的差异又来自于哪呢?
来自于地域。
你可能奇怪了,这跟地域有半毛钱关系?
好,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地图。
古中国的北面是西伯利亚高寒冻土地带,西面是帕米尔高原,西南是青藏高原,正南面是云贵高原加横断山脉,东面是太平洋。
在这么一个全封闭的环境下,古中国的先民完全无法翻越而出。
于是聚居,重视血脉,宗族,人际关系。
为什么?
因为重视血脉与人际关系,可以更好的提高农耕的生产力,达成整体协作,这就是为什么即使现在,中国人对于人情与人际之间的研究远超西方人的原因。
因为这一点,我们崇尚集体,崇尚国家主义,崇尚牺牲个人。
好,我们回头看看甲骨文。
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这么多纷繁复杂的文化中,唯一一个保留象形文字的。当然,现代文字不算,因为早已符号化。
为什么要用象形文字?
因为好懂,好理解。
我们再看看西方人的文字——英语。
为什么中国人学英语学不会,西方人学汉语学不会?
因为思维方式不同。
西方人的文字,是完全抽象化的,根本没有意义,全部是逻辑符号。
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两希文明(西方先民的文明)是建立在商业贸易上的,所以每个地区语言不同,慢慢就演化成了符号性的逻辑文字(太复杂,暂不解释)。
于是,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具象思维,西方人的抽象思维。
两种两极化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两极化的文明体系。
我们来看看中国人的具象思维。
如果评选全世界最美的文学,当属中国文学,可惜了,西方人看不懂。
我们来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个字评论,美哭了。
但是你仔细看,这里面没有任何的语法逻辑结构,仅仅是具象景物的拼接,但是却形成了美如画的语言场景。
所以中国人出艺术家。
其他的因为篇幅原因,我们不再展开,大致先说到这里。
我为什么要用这么长的篇幅论述这一段,不只因为我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更是要解释一件事情。
当你以“具象思维”的角度去看待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你会越来越发现一件事——不管中国的文化多么庞杂与博大,几乎一切都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上。
比如说很惭愧的一件事情,我完全不应该举这么多例子。
因为做学问这件事情,必须是通过抽象化的逻辑推理。
但是中国人就喜欢举例子,也喜欢听例子,这都属于具象化思维。
当然,这也解释了你为什么看外国人写的书看不懂的原因。
你看,中国文化这么庞杂的系统,你一旦找清楚它的规律根蒂“具象思维”的时候,你再去看各种“表征”,你都会获得一种全新的视野。
所以,当我们处理生命型事件的时候,不论是中国足球还是眼镜蛇事件,你一定着力点在那个最根本、不变的规律根蒂上,你都能将这个复杂的系统从根本上进行全面翻新。
回顾一下我们的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