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九月初,我就开始计划“十一”黄金周的旅程了。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是挺“畏惧”旅游的一个人,因为体质的原因,只要长时间乘车就会有晕车的各种反应,所以每次原本计划完美的出游行程都会被自己临时取消——我知道,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
但不知怎么,今年特别特别想出去走一走,可能是今年的自己的心境没有往年的忙碌和不安,也有可能是受到了顾少强的那封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感染,让我这颗苦苦压抑蠢蠢欲动的心再次躁动...
总之今年的自己决定了无论如何都要买一张车票,不管去哪里,不管假期多短暂都要走出去溜一圈再回来。
说到旅游就不得不说到乘车。
的确,在这样一个辽西小镇想出游又不想自驾话就得承受坐大巴车的种种不适,所以这个时候的自己有点想念在“大北京”的日子,不管那时的日子过得好不好,最起码出游交通工具和出游路线的选择面就宽了很多。
不过相对比我更贪恋自己眼下的生活。
如果换成半年前,我还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思维模式。
曾经的我们向往着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凡事遵循内心的呼唤,尽管那时候的自己住着“合租”的大房子,每两个月就要从ATM取出厚厚的一沓钱屁颠屁颠的去拿给房东,然后继续开始埋头奋进赚房租费和生活费。
每天都有太多的人怀揣梦想涌入这样一个金字塔型的大都市,爬上去的成功人士站在高处俯瞰下面挤得密密麻麻的还在奋力向上攀爬的随时都有可能掉下去的人们。
昨天和一个最近刚回到“小镇”的朋友聊天。
我说,“你为什么会回来?”
他的回答倒是简洁,“家里逼的”。
如果换成以前,我一定会紧紧握住他的手,狠狠地点头,就像终于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同胞兄弟。但是昨天当我听到他说出这样的话,我真想替他妈抽他几个大耳光,不为别的,就为他的这句“家里逼的”。
“家里逼的”这四个字看似饱含了因遵从父母意愿而导致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奈,实则是对自己不能正确认识,把没能过上理想生活的不如意统统推给父母家人的行为和心理。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父母不愿看到自己的儿女飞黄腾达,所以他们才会从你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培养你,全力给予你他们能给给予的最好的生活。
然后他们放飞你,给你时间让你怀揣理想去自由闯荡,只为还你一片碧海蓝天。
可是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世俗,坚守理想的代价不仅仅需要一个人,还需要一群人。
而这一群人就是你的家人。
当你在外面为自己的明天闯荡的时候,你不知道你的父母在家里面每天有多么惦记你,怕你在外面生活的不好。
但同时他们是多希望你有一天可以留在大城市成家立业,从此光耀门楣,让他们也能够在邻里之间朋友亲戚面前有炫耀的资本——这就是来自街坊邻居的“中国式攀比”。
所以作为孩子,你可能会嘲笑你的上一辈人过得有多世俗,但你更应该理解他们,因为我们本身就活在这样的世俗里,这是一种传承,根深蒂固。
父母其实比我们更不容易,他们要承受的更多。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儿女能留在大城市生活,另一方面还要竭尽所能为你准备planB,也就是铺一条后路。
也就是说,万一你经过了奋斗后依然没有过上理想的生活,他们会拼尽全力为你准备一条路,尽量让你过上相对比体面的生活,最起码是在他们几十年奋斗来的日子之上的生活。
所以才有了“逼你回家”。
我现在终于能够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到了退休年龄的人,他们还想继续在岗位上工作;为什么那么多已混经到了正科级、副处级以上的干部们到了退休年龄还要尽力往上走一步;还有那么多做生意的人,他们经过自己多年打拼,原本可以做甩手掌柜,但是他们到了这把年纪还愿意凡事亲力亲为。
难道真是因为他们追逐名利么?恐怕这个年龄的他们,早已经把一切都看得很淡泊了,但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
他们这样做无外乎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奋斗来更好的社会地位与资源阶层,从而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资源传承,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些资源之上过日子会更轻松,人生质量也会更高。
我们从小到大听到很多长辈对自己说,“你爸妈过这辈子不就是给你过的吗?”说真的,以前我听不懂,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过日子是给我过的,但是现在我懂了。
我真正体谅了父母的不易和用心良苦。我也深深的感受到“父母逼的”这几个字有多扎心了,看似无奈的一句话,殊不知已经在爹妈的心头上捅破了几个窟窿。
所以,在当下的我们才更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力弥补,回报父母更多的爱与恩情。
现在的我,对眼下的生活很知足,我喜欢每天和父母腻乎,黏在他们的身边,牵着他们的手,散步看风景。
当然,“十一”的旅游计划还得执行,因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家里这么好,我随时都可以回来”。
by:左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