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回家遇见了表姐,她满脸苦涩的跟我说工作不好干,老师不好当啊。我问她怎么了?当老师不是挺好的吗?表姐跟我说,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打不得,骂不得,生怕一个玻璃心就出事了。
打开微博,“上海17岁男孩因琐事与母争吵跳高架桥当场死亡”
“考试结束,印度21名考生自杀”
“南京市鼓楼区一9岁男孩因为撞碎玻璃担心受罚选择跳楼”
我复想起17年的“优秀学生刺杀老师”的案子
跳楼、烧炭、跳河,弑师……
看过真是头皮一阵发麻,我们不禁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电影《老师,好》看哭了很多人,开头音乐响起,一首带着别离滋味的诗歌,便使许多人湿了眼眶。
而最后那段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
而是 遇见了你们
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
又将多少人带回那段美好又夹杂着丝丝苦涩的回忆杀中。
剧中的主角们在第一堂课中就被班主任毫无情面的拉出来罚站,那个年代常有的惩罚学生的方式在今日看来,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又或是老师太没师德了吧。
可是那种氛围下的人们,很坚强啊。贝多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
那么反过来讲,从小培养了一个玻璃心的孩子与引其慢性自杀有何区别?那时我曾将学生跳楼的案例与父亲讲,正在悲悯其可怜,深憎学校管理不当的同时,父亲放下酒杯,夹菜与放下筷子的同时很随意的说了句“早晚的事”
父亲说,他小的时候为了生存吃过树皮,为了写字一天背好几担柴禾,在那个什么都匮乏的年代,苦是在渺小不过的,活着才更重要。
剧中那几个有点叛逆的少年,接受惩罚,不服再接受惩罚,直到他们走的路正了,那时便将无比强大,至少,懂得爱惜自己的生命。
美国爱默生在书里写到: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不要以为孩子弱,孩子的潜力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正如他接受的最坏的结果,以及他自我反思和愈合的速度。儿孙自有福气,莫爱太满,莫管太宽,莫纵太过,莫过心软。
艺术总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我们也曾有过那段青涩美好的日子,是否,记忆丛林的深处,我们记住的,是那些被老师收拾过后还嘻嘻挠头的人。是否,曾经最后一排摞起高高书墙的“坏学生”是老师毕业记忆最不舍。是否,在当年的非主流,洗剪吹的时代里,骂过我们,罚过我们,甚至打了我们的“坏老师”,若干年后回忆起来仍会嘴角带笑。
致敬那些年管过我们的老师,打骂亦不放弃我们的老师,我曾是你眼里的不争气,但也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