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到一个知识点,和人沟通中,很关键的因素,是要先察觉对方的情绪,再选择回应的方式。
最近和父母待在一起,对这一点感受很深刻。
不论是他俩之间的沟通,还是他俩和我的沟通,我们经常都在自说自话。
什么意思呢?比如,我说“我好累”,我爸妈就会说,“赶紧睡”,但其实我想听到的是一句简单的关心,而不是解决方案。反之也是。
细想下来,前一种表达简直太常见了。
作为一个老师,我就此思考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发现喜欢吵架的亲子关系,基本都属于第一种沟通方式——甚至犹有过之。
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教过的绝大多数(目测70%以上)学生家长,都反馈过,孩子从来不和他们聊学习问题。基本上对孩子的状况一无所知。
这其中,部分性子活泼的孩子,和我说过原因。
成绩好的说,当他们和家长说起考得还不错时,家长只会说,“比上次进步了多少名,哪一科比上次差了点,要怎么改进,那一刻考好了,不能骄傲”,等等这样的内容。
成绩差一点的,更惨,一提到成绩,家长就爆炸。进入“数落模式”,从生活习惯到学习习惯,各方面找不好的原因,甚至批判,最后进入骂战模式。
这些孩子说,其实一开始,他们也想和爸妈讨论成绩,也想和他们说说学习问题。但,每次提到成绩,孩子的感受是,家长只在乎分数,并不关心他们为什么说这些。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说了。很多都到了厌恶谈成绩的地步。
如果从关注情绪的角度去看,孩子是想表达什么呢?
其实家长稍微换位思考一下,就明白了。当你说自己事情做好了,是想听到夸奖还是冷冰冰的分析和数落?当你说自己做差了,是想听到安慰还是批评?
无需多说,肯定是前者。
所以孩子也是一样。他们没考好时,内心本就不好受,毕竟成绩是他们的,家长不可能感同身受。
这种时候父母如果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批评,那孩子绝对不愿意交流。
从我的观察和与学生的沟通中,我大致明白这时候,孩子们是怎么想的。
其一,TA想听到安慰。
这一点,和孩子成绩好坏无关。
很多人认为,成绩很差的孩子,对成绩已经无所谓了。
并不是的。
没有任何孩子,是“期望”自己成绩差的。
学生,心理是很脆弱的。但大人们往往用完美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比如,考得不好,想让孩子先反思自己的错在哪里;考得好,想孩子总结成功点,不要骄傲,反思没得分的地方。
这里家长们可以问自己一句,“我做得到吗?”。
事实是,成年人都普遍做不到这么理智,更何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考差了,请先想办法安慰一下TA。
不要开口就是数落与批评。
其二,TA期望有人能引导
孩子想提升成绩吗?
这个问题就好像问你自己,“想赚更多钱吗?”,属于废话。
但绝大多数学生,是不知道正确的学习方法的。
比如,我现在带一个初中物理70分满分,常保持在67以上的学生。
很多家长认为,这样的孩子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其实不然,这孩子单纯是靠本能,背公式、记题目。得亏他以前底子打得好,否则现在成绩会一塌糊涂。
这孩子,偶尔考差了,总说,“完了完了,xx题很简单,但我看错了”或者“这题本来可以做对的,但是没注意xx条件”。
这种归因方式,是完全错误的。
如果同样的错误,一个孩子重复犯,那绝对是从根本上的思考或者做题方式出了问题。
我带过的400+孩子,无论成绩好坏,能正确分析自己问题所在的,寥寥无几。
但他们又希望有人能帮他们。
可能由于以前的习惯,他们会表现的没有耐心去学,如何诊断问题。但请相信我,他们希望得到帮助,而不是无意义的批评。
其三,他们渴望表达
注意,我用的是渴望。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很“闷”,在家不爱说话。但他们在培优班,或者和朋友在一起,话多的不行。
这是父母长期的批评打击式教育,让他们失去了表达的欲望。
我曾和几个家庭教育模式极其糟糕的孩子,深聊过。他们其实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想过很多。
很多想法都不切实际,但他们渴望表达,也希望爸妈能听一听。
我问他们,“为啥不和你爸妈聊一聊”,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他们只关心成绩,说这些也没用”。
所以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两个词,接纳,理智。
中国的家长们,普遍奉行“打骂式教育”,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只在于比例多少。
但完全的批评式教育,是没有用的。
想要真正和孩子有话聊,首先父母得先接受孩子当下的状况。
如果一想到不好的成绩,就只能想到自己的付出收不到回报,打了水漂。那基本上不可能建立好的亲子沟通。
把目光放到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情绪上。
其次,学着关注孩子的情绪,多表达对他们本身的关心,而不是只看成绩。
最后,学着引导孩子分析自己的状况,并辅助他们。
弄清成绩不好的根本原因,然后一一解决。
当然,说千道万,这些理论知易行难。
但这个中道理,值得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