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关不住的鸟儿,每一片羽毛都闪着勇敢的光。”
封面上如是说,不禁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那句经典的台词:“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想想两个故事的主人公,竟然也有着相似的坚持--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信念带来希望,而希望让人可以克服任何艰难困苦。
20世纪30年代末,中产阶级家庭、热爱阅读的法国女孩奥黛尔,怀着对图书的热爱,应聘到巴黎亚米利加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
“黑暗很快就会降临,阅读室里的灯亮了,发出温暖灿烂的光芒。透过窗户,我们看见西蒙夫人偷偷地环顾四周,然后从包里掏出一条卷毛狗。她把小狗放在膝上,和科恩教授一起揉它的肚子。她俩沉浸在自己的幸福里,没注意到鲍里斯和他的妻子安娜躲在角落里。两颗黑黑的脑袋几乎靠在一起,虽然没有接触,但有一种温柔的爱在他俩之间传递。···”
这是奥黛尔热爱的图书馆。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可以打开整个世界的桥梁,也是生活的避难所,更是永不会被背弃的安全的栖息地。
她结识了生活在外交圈却同时鄙夷着外交圈的玛格丽特,并成功让玛格丽特成为图书馆的志愿者,也与自己的挚爱保罗相遇了。每天穿梭在阅读室借阅室和期刊室,满足着一个又一个贪婪的阅读者,她的内心充斥着满足和幸福。
不久,希特勒破坏了这一切,随着巴黎的沦陷,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日车水马龙的香榭丽舍大街空无一人,多家图书馆被纳粹封闭,检查哨随处可见,各界知名学者的藏书及科研成果被查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压迫、恐慌、不安···奥黛尔羸弱的弟弟雷米做出了作为一个男人的选择---上战场,虽然悲伤,奥黛尔还是没能拦住义无反顾的弟弟。在这样的环境中,奥黛尔强烈地萌生出“我也要做点什么”的念头,于是,图书馆全体成员开始策划往前线寄书,希望书藉能给战事中的士兵带来些心灵的慰藉,同时也往巴黎城中无法出门借阅书藉的读者运送图书,哪怕是微弱的慰藉,也足以支撑渡过黑暗迎来光明的希望,有希望,就有坚持的力量。
“···要抱有阳光般的希望。由他们幻想在巨大的恐惧里重生的喜悦,自险境里获救的狂喜,凌迟前奇迹般的缓刑,以及终于回归的丰硕吧。我只希望在自己的世界里奋力前行,让自己安心。战争会结束的,雷米会回家的,保罗会和我结婚的。”
随着战事的推移,日子变得更加难以捉摸,人员会莫名其妙的失踪,图书馆也面临被关闭,三天两头有纳粹来检查,食物供应变得更加艰难,排上好几个小时的队只能买到一小堆胡萝卜,每天都有上千封告发信寄到警察局···即使如此,奥黛尔依旧坚持着寄书、送书,与前线的雷米写信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甚至为了保护身边的犹太朋友,奥黛尔不惜跑到警察父亲的办公室偷盗那些告发信,直至被父亲发现···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任何逆境中坚持自我的,随着战争的进程,原先黑白分明的东西开始变得混浊。保罗服从了命令,带走了奥黛尔最尊敬的犹太教授科恩,并且再也没有见过她。奥黛尔开始意识到
“要接受人们真实的一面,而不是你想要他们展现的那面。”
而真实往往更加残酷。这听起来好象有点绝望,但换个角度想,不正因为残酷的存在才让温情更加柔软吗?
不久,雷米因伤口感染去世的消息传来了,图书馆中的外国人被抓去了集中营···
“这场战争带走了我珍视的每一个人。所有的一切,我的祖国,我的城市,我的朋友,要么被洗劫,要么遭到背叛。我想要终结···”
幸而不久,德国战败了,巴黎陷入了报复的狂欢,奥黛尔黯然远走他乡。
“我们中很多人正在捡起生活的碎片,尽管有些碎片已经永远失去了。我们必须重塑自己。”
没有信念,很难坚守希望,没有勇气,很难坚持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