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有一个梦想
当一名图书管理员,曾经是我的梦想。如今的我,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再想要和海量的图书终日为伴,已经成了一种奢望。
不知道这种想法, 是什么时候走入脑海中的,但我明确地知道,自己对于图书的喜爱,已经由来已久了。直到今天,图书馆在我的心中,依然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如果说,有什么地方是能够使人的内心归于平静的,在我的心目中,图书馆一定是排名第一的存在。
相信不少爱书之人,也曾有过类似的畅想。但真正把这个梦想践行的,却并不多。图书管理员也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只要看书就可以了,他们还需要负责图书的出借和收回,新书的上架以及旧书的整理与摆放。尽管事务琐碎,收入又有限,但爱书的人,可以整日跟书打交道,这就依然是一份美差。
大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书号,来找到书籍所在的位置,我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直到读到了《巴黎图书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针对图书管理,还有专门的学问。杜威的图书十进制分类法是一个创举,至今依然有很多图书馆沿用。
2.《巴黎图书馆》
由美国作家珍妮特·斯凯斯林·查尔斯创作的《巴黎图书馆》,主要讲述的是二战时期法国的巴黎,一个叫奥黛尔的女孩儿,她酷爱阅读,独立自主,当她成为了巴黎亚美利加图书馆管理员的时候,她是幸福的。尽管战争紧随其后,但她和图书馆的同事们,依然辗转在书籍和读者之间,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他们也一直坚守着对于图书的保护。在整个二战中,她在阅读的战场上,充当了优秀的指挥官。她和她可爱的同事们,不仅温暖地守护着战争时期巴黎的读者们,同时,他们也在奔波中,找寻到了活着的意义。这样的一个故事,本应有个温暖的结局,但作者却给出了意想不到的后续。
事实上,整个故事,都是有真实的原型的。包括故事的结局,也是颇有所指的。奥黛尔的孪生弟弟在战争中被俘虏,终于在伤病不治的情况下去世了。整件事情给奥黛尔很大的打击,但接下来,她自己对于好朋友的出卖,让奥黛尔无法原谅自己。最后,战争结束了,但奥黛尔选择了离开。她跟着美国大兵去了一个陌生的国度,在那里,她封闭自己。过往的一切,没有人再提及。
这是整个《巴黎图书馆》的一个故事主线,除此之外,《巴黎图书馆》还有一条平行线。美国女孩莉莉,她正处于执拗的青春期。母亲的突然离世,给了她很大的打击。而父亲的再婚,继母先后生育了两个男孩,更是让她缺乏属于自己的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敲开了邻居古斯塔夫森太太的家门,这位太太,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奥黛尔。
两个人经历的交错,让我们看到女性成长的曲折、隐秘。同时,《巴黎图书馆》多元的视角切换,也给了我们更丰富的观察与思考的空间。
《巴黎图书馆》不同时代的两个少女,她们经历同样的困惑。多年以后,唯有书籍始终相伴。对于莉莉来说,她是幸运的。奥黛尔的智慧与温情,弥补了她内心对于亲情的渴望。同时,莉莉的陪伴,也唤醒了奥黛尔的勇气,让她想要重新去和老朋友会面,回首过往的美好。两个人的彼此治愈,跨越几十年的友谊,格外感人。
3.从生活这本大书中,我们学到……
穷尽一生,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限的。但生活这本大书,却是无限的。
二战的经历,丰盈了奥黛尔的人生,尽管这回忆是苦涩的,但也正是二战时期的工作经历,图书馆里的同事们空前地团结,他们的努力,让人们那段黑暗的时光充满着知识的光亮。
图书也丰盈了莉莉的人生,陪伴她走过青春的苦涩。奥黛尔身上的那份独特的书卷气,吸引着莉莉不断地靠近。越靠近越有惊喜。她不仅仅是学习到了优雅的法语,同时,也学到一种知性的人生态度。
世界喧嚣,但有书的日子,总是相对不那么难熬。对于莉莉来说,她想要成为一名作家,和书有关的一切,她都喜爱。
我喜欢这本《巴黎图书馆》,这些“图书保护者”是如此地可爱、真诚。虽然我永远无法像奥黛尔一样,有幸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但我依然可以好好经营自己所拥有的图书,并真正做到独立的思考。
对于个体来说,这样的独立思考,已然是极为可贵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