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CT是评估肺动脉病变的首选检查,但对于胸部CT肺动脉的解剖定位及常见病变典型特征,在实际临床应用和学习中是我们大家相对不太熟悉的内容,因此总结和整理了肺动脉相关应用解剖及常见病变的一些典型CT要点,仅供学习交流,尤其适用于广大实习医师、住培医师及低年资青年医师的复习和参考,欢迎讨论交流。
一、正常肺动脉解剖
1. 肺动脉大体解剖
肺动脉主干发自右心室底部,在分为左、右肺动脉之前向上延伸大约5cm,肺动脉主干及左右分肺动脉均位于心包内;因为正常人心脏位于左侧,所以右肺动脉较左肺动脉略长(Fig.1)。
正常肺动脉分为左右两支,二者直径大小略相同(Fig.1),也可以其中一支明显大于另一支,肺动脉大体分为两类:直径>0.5mm的,称为弹性动脉(elastic artery),典型的为亚段水平以上的肺动脉,其功能是储存有右心室射出的血液,其组织学特点为中膜为较厚的弹力层(Fig.2);直径<0.5mm的,称为肌性动脉(muscular artery),伴行外周气道到终末细支气管水平(Fig.3)。
右肺动脉主干通常分为一个升干(前干)和一个降干(叶间支),位于上腔静脉后方及右主支气管前方(Fig1、Fig.4);前干发源于心包内,供应右肺上叶,主要是尖段及前端(Fig.5);虽然右肺叶间动脉主要供应右肺中叶及下叶,约90%的人右侧叶间动脉的一个分支会供应右肺上叶后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后升支动脉(Fig.6)。
左肺动脉在跨越左主支气管后通常延续为左肺动脉降支和叶间支,并发出左肺上、下叶的肺段分支(Fig.1、Fig.4-5),有时左肺动脉也会发出一个短的升支供应左肺上叶肺段。
2. 肺动脉CT解剖定位
CT断层上,肺动脉主干是由心脏发出的最靠前方的血管结构,其特征是肺动脉发出点位于胸骨后方(Fig.7)。
正常人肺动脉主干的平均直径约28mm,进行测量的最佳层面是肺动脉主干分叉水平,与肺动脉主干长轴呈直角及升主动脉外侧(Fig.8)。
右肺动脉发出右肺上叶动脉、中叶动脉和下叶动脉;左肺动脉发出左肺上叶动脉和下叶动脉;左右肺动脉继续发出各级肺段动脉(Fig.9)。
右肺动脉干较长,首先发出尖前干,此支向远心端再发出尖段(A1)和前段(A3),右肺动脉干向下延伸走形在叶间裂之间,称为叶间动脉干,发出上叶后段(A2)(Fig.9、Fig.10)。
右肺中叶动脉分别发出外侧段(A4)、内侧段(A5)(Fig.11)。
右肺下叶动脉在与中叶动脉相对应的远侧,向后方发出下叶背段支(A6),此后肺动脉称之为“基底干动脉”,向远心端继续发出前内基底段(A7-8)、后外基底段(A9-10)(Fig.12)。
左肺动脉干相对较短,首先发出前段支(A3),此支在血管组织内包裹,继续向下方发出尖段(A1),经叶间裂发出几支后段动脉(A2)(Fig.13)。
肺段动脉在叶间裂于后段动脉水平发出一支向后上、一支向前下的血管分支,分别为下叶背段(A6)和舌段动脉(A4+5)(Fig.14)。
左肺动脉经叶间裂继续往下形成下叶的基底干动脉,向远心端继续发出前内基底段(A7-8)、后外基底段(A9-10)(Fig.15)。
二、急性肺栓塞
1. 血管异常
血管异常是肺栓塞最主要也是最直观的表现,根据CT平扫及增强具体如下:
(1)CT平扫
a. 局限性密度增高:可见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因肺动脉血栓数天至数周发生机化,使血栓呈致密CT影,密度越高,血栓机化的程度越高,少数病例可出现钙化。
b. 局限性密度减低:此征象较高密度影少见,表现为血栓密度较周围肺动脉内血液密度低,提示血栓形成时间短,含水平较多,为新鲜血栓。
(2)CT增强
肺动脉内完全或部分充盈缺损,根据血栓在血管内的位置可分为4型:
a. 中央型:急性肺栓塞主要表现,即血栓位于血管中央,周围为高密度对比剂,典型的与血管壁呈锐角(Fig.16);充盈缺损可能是匐行的,在血管内形成“双轨征”(Fig.17-箭头);跨越肺动脉主干的栓子呈鞍形(Fig.18)。
b. 附壁环型:血管中心为高密度对比剂,而周围环绕密度栓子,多见于慢性血栓(Fig.19)。
c. 偏心型:栓子位于血管一侧,对侧充盈高密度对比剂,急、慢性血栓均可出现(Fig.20)。
d. 闭塞型:栓塞的血管呈低密度而无对比充盈,容积再现图像显示肺动脉呈残根样改变,急性、慢性肺动脉栓塞均可见(Fig.21)。
2. 胸膜肺实质表现
首先需明白:即使存在广泛的急性PE,双肺也可以表现为完全正常;最常见的肺实质表现为肺段和亚段的不张,界限不清的局限性磨玻璃密度或肺实变,通常靠外侧三角形分布(Fig.22-A);肺组织密度可呈“马赛克”样改变,即局限性的血管纹理密度不均或稀疏(Fig.22-bB)。
急性PE患者约30~35%出现胸膜腔积(Fig.23,红色箭头为肺栓塞;蓝色为胸腔积液),积液可以为单纯的漏出液或血性渗出液。
广泛肺栓塞(Fig.24)并不是“中央型肺栓塞”或“鞍形肺栓塞”的解剖学名词的同义词,是根据患者生理情况,是否存在超声心动图发现的右心室功能不全以及全身显著的低血压,分为“广泛性”、“次广泛性”和“低风险性”,实为严重程度分型,死亡率有显著差异。
3. 肺动脉增粗
由于血流和压力的升高,肺动脉可变粗,其直径>3.5cm或在3.0~3.5cm之间且大于同一层面的升主动脉即考虑为肺动脉增粗(Fig.25)。注意:肺动脉主干的大小并不是因为右心室内压骤升而变化,而是由于慢性的右心衰竭逐渐扩大。
4. 亚段肺动脉栓塞
亚肺段动脉的栓塞,需要仔细辨认,且易受肿大淋巴结影的干扰(Fig.26);栓塞后可伴有亚段的肺栓塞(Fig.27)。
三、慢性肺栓塞
栓子与肺动脉壁融合在一起,随后出现再次内皮化,导致宽基底栓子常常与血管内皮表面形成斜角;由于血凝块的回缩、机化及早期钙化,可出现栓子的轻度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栓子可出现再通。
栓子的不完全溶解,可导致粘连形成,表现为不规则和扭曲(Fig.28-A-B)、管腔内分隔影(Fig.28-C)、带状切迹(Fig.28-D)、局部外翻。
支气管动脉扩张,最常出现在隆突下区,在慢性肺栓塞发生率50%~68%(Fig.29-箭头)。
肺实质呈“马赛克”样改变,局限性的肺血管纹理分布不均或稀疏,是慢性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的特征性改变,见于75%以上患者,但仅见于5~10%的心源性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者,具体表现为低密度区域中血管明显变小,而高密度区血管扩张(Fig.30)。
四、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在增强CT的主要表现为肺动脉主干及肺动脉近段管腔的扩张。肺动脉管腔直径大于主动脉或肺动脉主干直径>29mm,即可诊断为肺动脉高压(Fig.31)。
五、肺动脉瘤
肺动脉瘤罕见,89%发生位于肺动脉干,仅有11%位于肺动脉分支,累及左肺动脉较右肺动脉多见;增强CT表现为肺动脉局部囊状、纺锤状扩张,瘤腔与肺动脉管腔相通(Fig.32),巨大肺动脉瘤可压迫周围组织(Fig.33)。瘤腔无栓子时,密度均匀,有栓子时出现低密度充盈缺损;肺动脉CTA后处理能够清晰显示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数目等。
六、肺动脉假性动脉瘤
肺动脉壁破裂,血液自破口流出而被血管周围组织包裹形成血肿,CT见肺内高密度影,边界清晰(Fig.34),通常由创伤所致,亦可由肿瘤或炎症造成(Fig.35)。
七、肺动脉肿瘤
肺动脉肉瘤表现酷似肺动脉栓塞,肺动脉内充盈缺损或完全闭塞,肿瘤组织沿管壁浸润生长匍匐生长致管壁僵硬,可累及远端细小分支,也可累及肺动脉管腔外形成软组织肿块,病变段管腔扩张且不成比例,肿瘤组织可明显强化(Fig.36)。
八、肺动脉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非特异炎性动脉疾病。因此,血管壁增厚是大动脉炎的一个重要征象,增强扫描可见双肺多发的结节或肿块,围绕病变肺血管呈典型的“晕环征”,“环内”呈低密度,“环外”呈高密度,管壁无强化。平扫管腔密度增高或伴有钙化提示为非活动期;晚期管腔狭窄、闭塞及动脉瘤形成(Fig.37)。
九、肺动脉发育不良
肺动脉发育不良包括肺动脉主干缺如,右肺或左肺动脉近端缺如,常伴其他心血管畸形和肺发育不良及异位肺静脉引流。
CT及增强扫描主要征象:
1. 直接征象:一侧肺动脉起始部呈盲囊或杵状,边缘光滑,远端无血管结构及分支,肺动脉主干和健侧肺动脉及分支扩张增粗(Fig.38)
2. 间接征象:患侧肺透亮度降低,支气管发育异常;两侧肺门不对称,患侧肺门变小;患侧肺或某一节段肺内纹理细小及肺野透亮度增加;健侧肺代偿性肺气肿;纵膈向患侧移位;健侧肺血管增多、增粗(Fig.39)。
十、左肺动脉起源异常
也称“迷走左肺动脉” 或 “肺动脉悬吊”,指左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右肺动脉并向后穿行于气管、食管之间,最后进入肺门,绕行的左肺动脉形成血管环不同程度压迫气管支气管(Fig.40-42)。
参考资料
1. D P Naidich,R W Webb, N L Muller,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of the Thorax. Fourth Edition. US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 Radiopaedia.org:https://radiopaedia.org/
3. CTisus.com:http://www.320slicect.com/
4. EPOS, the Electronic Presentation Online System
5. Fiore AC, Brown J, Weber T, Turrentine M. Surgical treatment of pulmonary artery sling and tracheal stenosis. Ann Thoracic Surgery, 2005; 79: 38–46
6. Maliel K,Nasir J,Steel K.J Am Osteopath Coll Radiol 2013; 2(2): 24-26.
备注说明
这只是一份学习笔记,只供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学习交流使用,请关注后续更多专题内容的分享,总结过程中难免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