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感悟】
一、知者乐水
水是有感情的,喜则流水潺潺,清泉淙淙;怒则波涛汹涌,摧枯拉朽。先圣孔子非常喜欢水, 孔子乐水,绝不仅仅是陶醉流连于水的自然之趣,而是通过对水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从中领略人生的真谛,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规律。
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 ”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 因为这无疑是在观照自身啊 ! ) ”
不独孔子,作为智者的先秦诸子大都是乐水的,对水都有深刻的思考和精辟的议论。例如:老子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心不善,如水之倒流。荀子认为,水“发源必东,浩浩乎不屈”,有理想,有追求,坚韧不拨。管子认为,水,人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 还有庄子、孙子、墨子等,无不对水具有自己的哲思。
水对于中国文学的启迪作用也是巨大的,其丰富的水文化因子,也孕育出无数知识渊博的“智”者。
二、仁者寿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
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比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度疲劳或无限度地放逸。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可以夺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以下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再者,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忿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这样,刀兵战事就可以让他夭折。像这三种情况:‘病杀、刑杀、兵杀’,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自己高尚的性情,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合乎道理吗?”
《吕氏春秋季长纪第六》记载:春秋时,宋景公见到荧惑位在心宿,很是恐惧,就召见太史子韦,问他:“我夜间观察天象,发现荧惑进入心宿,这是什么道理?会有祸吗?”子韦答道:“荧惑出现在什么地方,就表明老天要惩罚那个地方的君主。心宿,是宋之分野,恐怕这祸害要降临到您的头上了。但您也不必害怕,我有办法可将这祸事转移到宰相身上去。”景公不忍地说:宰相,是和我一起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现要把这死亡转移给他,这绝非善举。”
子韦想了想,又说:“那就转移给百姓吧。”景公断然拒绝,说道:“百姓死了,寡人还去做谁的君主?我宁愿一个人死了算了。”子韦没办法,最后说道:“这样吧,就把这祸事转移给年成吧。”景公仍然不同意,说道:“如果庄稼收获不好,那是饥荒之年,百姓就要挨饿了,百姓挨饿,必死无疑。作为百姓的君主,却杀死自己的子民来乞求自己活命,这样还有谁再把我当作他们的君主,大概是寡人的寿命已尽,你也不必多说了。”
子韦转身退下,朝北礼拜,说道:“臣要庆贺君主,老天虽然高高在上,但也听得到下面的声音。如今,君主有至德之言三句,老天必定会赐福一次给您。今天晚上,荧惑必定迁徙三舍,而您也能延年二十一岁。”
宋景公在位四十余年,可见景公确是长寿之君。
三、孔子更希望仁与智的完美结合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智者是通晓事理的人,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就像水,水性至柔,却无坚不摧;具有滋养万物生命而不争的无私德行;
仁者是仁厚的人,安于义理,像山那样,里面有各种矿产、宝藏、植物、动物,都可以完全容纳,稳重不迁,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
山因有水而有了灵气,水因山而显得更加妩媚。其实,孔子更希望仁与智的完美结合。既有庄重深厚的圣德,又有流水般的潇洒。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