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6.10端午柳青河畔吊屈原诗会
“端午由来与习俗”环节主持稿
端午节有很多别称,例如: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等。端午这个词最早可以在晋朝人周处的《风土记》里看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初始也因此端午也就是初五,意思就是仲夏端午这个时节要煮粽子吃。烹就是煮,鹜是鸭子 角黍是粽子的别称。这句话其实在形容煮粽子时粽子下锅像一个个入水的鸭子)并且在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会发现宋朝人的端午似乎格外热闹,例如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里有这样的描述“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艾草挂在高高的帽子上;苏轼的《六幺令 天中节》“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这又是端午的一个别名;欧阳修的《渔家傲》中还说到“五月榴花妖艳烘,五色新丝缠角粽”。北宋黄裳的《减字木兰花》里描写的赛龙舟也十分生动有趣“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很多传统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当然,不论什么形式都不仅仅是为了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更重要的是让传统文化的光辉长久留存。它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关于端午节到底起源于哪里,有很多种说法,有说它源于上古时期天象崇拜,但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些起源说法也都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应该说斗转星移间,端午佳节承载了人们对圣贤的缅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我们这些后人来说呢,最重要的就是对这些传统节日,对先人留下的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不断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