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游牧儿童
本文作者已入驻平台:知乎/微博/简书/大鱼号/360快传/大风号/百家号/头条号
越来越知道‘慢’的好处。很多事情,总是一开始会有一个很牛逼的idea,也许真的很美好,无懈可击,还是劝大家不要跟着感受去做事:因为一旦启动的话,成本可能会急剧上升。
因为山明明就在前面,方向都对,但你在路上已经耗费了一切,包括路边的风景。
有人说,最合适的两个人,是让彼此身上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这话听着还是有那么一点道理的,可我今天不想说这个标准鸡汤话题,虽然笔者并不是很擅长写这种‘马后炮’文章,但最近三两难事,想着还是就着这个话题和诸位读者讨论一下吧,我自个儿也趁机总结反思一下。
我想说的是:你是如何认认真真的将一段关系搞‘不合适’的。
笔者听过也见过不少创业团队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最早提出创业想法的人,找来兴趣浓厚的合伙人,但一开始工作,才发现别人并不会像他那么拼命。这时候,就会有两种结果:
一种是大家把刀放下,然后来场茶话会,开始VS问题。这种呢,一般是成长氛围比较好的创业团队才会出现。
可被玩坏了的‘二八原则’无处不在。
这就是在其中占八成的第二种结果:这个创业团队面对一个又一个磨人的小问题,停滞不前,这就导致了‘刚进来’的那些人产生一些想法,他们会犹豫当初的选择,会犹豫自己是不是跟错了人、是不是当初就应该进入一家上市公司工作、或者回家继承祖业......这些想法一旦扎根,不及时除掉,就会像越长越多,一个人这么搞,让他滚蛋就可以了,一群人这么搞,估计大家得一块儿跑路。
还有笔者的小妹老说自己抑郁,和我抱怨,‘家人从来没理解过我!这些年我受的委屈只有自己知道,他们就想着法儿的挑我毛病,有时候觉得全世界都在针对自己,委屈的想到要死......’
我和她说,尼玛,别人倒是想理解你的委屈呢,可你老是‘掩耳盗铃’!是,你的那些感受很强,可你以为别人也感受到了,所以你就觉得别人得懂你,然后人家懂你的时候你高兴的觉着世界充满快乐充满爱,一不懂你,妈呀,摊上大事儿了,从淡定到崩溃,然后你就想随便死一死。说你有病,你还说‘我丫就是有病’。(注:这话矛盾双方都适用,包括说这话的人)
不用做数据统计,这种认知错觉,大家都经历过。可这种‘假性理解’,有点儿像演电影,职业演员会迅速切换不同的情感开关来适应剧本需要,他们可以从笑的没心没肺到哭的死去活来,也许当时感受和现实情况是一致的,但不同的是,电影导演会喊‘cut!’,现实中,你基本是你的导演,生旦净丑:当完男主角,还还得当各种配角,甚至还有可能跨性别当个女主角。。。当完自己,还得当别人。但是做自己这个人就够难了,真的要为难别人嘛。
这种假性理解产生的越多,假的相处方式也越多,其危险之处在于,双方至少有一方清楚的知道这样的理解是假的。因为只要是假的,就至少有一方选择放弃了自己的一些习惯和方式,开始‘演戏’。
有一种无法理解,叫‘你觉得无法理解’。
当然,这样的方式并不是错的,甚至,它被我们冠以‘善意的谎言’之名,这当然是有利于双方关系发展的。
只不过,我想说的是,为了他人和自己的身心健康,请不要为了别人改变自己!
从来就没有完全合适的两个人,笔者也不相信世界上会有完美的理解,感同身受这个词欺骗了咱们多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为什么人家要为了你变?
‘人爹妈擦屁股带大的,还都这么忙,能和你个孤儿聊聊天解解闷,还想咋?’
而且理解这个词本身就建立在错误之上,你想,为什么会产生理解?
你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想这个问题,自己本来不想做的,但不得不去接受的人和物的本身或局部。
说白了,老子看不惯你这一点,但选择原谅。
也就是说,‘理解’的主要作用,是粉饰别人在自己心里的那些污点。
但污点还在,污点并没有被清理掉,你就能保证当某一天你清理自己那颗玻璃心的时候,这些‘粉饰’一定还在吗?
不好说。
记得前不久,强子给我打了个电话,各自寒暄了一番,说到她女朋友时,音调就变得很丧气‘我真的很难过,她说我答应她的事总是办不到,说我做的承诺就是放屁,还谈什么地久天长,还问我是不是在外面乱搞......’
强子是我的发小,从小就认识,他的为人我很清楚,朋友圈里一致好评,仗义,为人爽快,一身小麦肌,虽出身农家,但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人品,与交往多年的女朋友李梦在小镇上开了一家奶茶店,生意做的红火。本打算今年初挑日子把婚事儿办了,可小梦犹豫了,因是出了档子事儿:两人约好了18年年尾去大理,当做婚前旅游,票都订好了,谁料想冬天地面打滑,强子他爸踩着凳子修车库卷闸时摔了下来,落下病根,母亲走的早,他弟弟还在外面念书,只能是他在家照顾,所以大理就没去成。
李梦也不是不近人情,很理解他留下来这一做法,只不过人就多了一两句嘴,意思是他两其实不用留下,让医生照顾就可以了,她和强子还是想去旅游......然后强子这大孝子一根筋没忍住,骂了李梦几句,当着众亲戚的面,说什么必须留下,女人少管闲事之类的......
从那之后,强子只要有答应的事儿不做的,李梦就开始闹脾气,要命的还不只是冷暴力,是两人的互不理解:他对她感受很强,可他以为她也知道这种感受;可她老以为他藏着什么秘密不跟她说,只好经常猜测,于是误会就越来越多。
强子的事,让我明白,承诺不是不能随便给别人,而是在当时,承诺是得到双方承认的。
就怕当‘事情开始有了一些变化’的时候,有一方因为难以避免的原因不得不否认这份承诺,而另一方甚至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所以,当我们‘不理解’别人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既然理解别人和被人理解同样费力,为什么还需要理解呢?
没有理解,才能‘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