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二对我这个不会用支付宝的旧时代的人来说,是和平常一样的日子,只有一点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有两个,一是笑儿同学明天赴长安赶考,二是看了一部电影,叫《钢的琴》,导演叫张猛。
晚上九点多帮孩子整理完行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各种不放心,各种交代和嘱咐后,且当慰劳自己,烧水泡茶,给红茶里放了前一阵从杭州带回来的桂花,于是醇厚的茶汤就多了八月桂花的香气,一直以来紧张焦虑的心才得到缓解,慢慢放松下来。然后,开始看下午只看了几分钟开头的《钢的琴》。。。
一个多小时后,演员表由屏幕下方缓缓上移,影片在钢的琴声中结束,一看时间,马上12点,容不得长篇大论去赞这片子有多好,有多么深刻,且说几句观影过程中的感受吧。
生活常常就是生存,没有什么诗情画意,纯粹就是“生下来,活下去”的问题。再狗血的今天也遮挡不住明天的太阳,命若琴弦,有琴声就有希望,每一首曲子都是一段命运,而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余华的《活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同志是,淑娴同志是,抗美,胖头,季哥。。。大家都是,都在努力活着,试图活出点动静来。这些人身上有贾樟柯电影里小人物的影子,那厚重的东北重工业的背景也和贾科长常常用的煤矿背景极为相似。倒闭的钢厂那两个烟囱既是旧时代的象征,也是新时代的祭奠品。汪工改造烟囱的蓝图和陈桂林给女儿做的假钢琴异曲同工,就是想证明生活需要去努力。努力过了,如果成功它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失败,它就是一段美好的记忆。影片中的苏联歌曲让人很自然就回到九十年代,貌似有《三套车》,《山楂树》。《三峡好人》里的“发哥”说:这个时代不适合我们,因为我们太怀旧了。是,《钢的琴》里也是一群怀旧的人,他们被集体下了岗,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依然有酒,有歌声,有友谊,有“理想”(哪怕是异想天开造一架钢琴),哪怕遭遇背叛,他们也能握手言和,和朋友,和生活。
被标签为喜剧的《钢的琴》也让我想起《立春》,那几个为了音乐梦想一次次在现实面前被碰得头破血流的艺术工作者,最后,冬天过去了,立春了,大地重现绿色,他们也与过去握手言和,偶尔回想起奋斗过的人生,耳边还会想起歌剧,嘴里却能唱出“和往事干杯”。
《钢的琴》结尾,我仿佛看见小元弹琴的镜头和爸爸在纷纷扬扬的雪地里弹琴的影子重叠,梦想成真,多么美好的画面。
我想,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意象就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青春是这个样子的”。
感谢一位未曾谋面的红迷朋友推荐这部影片,让我在北方的寒冬里多了些活着的勇气和力量。子夜,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