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不是一个年代,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谜一样的男人。故事讲述了一艘船,一架钢琴,一辈子的光阴,一段传奇的故事。1900,故事讲述了他在弗吉尼亚号邮轮上长大,拥有无人可比拟的钢琴天赋,在船上用音乐征服了无数的人,却从未曾踏足过陆地。一直到废弃的弗吉尼亚号在海上要被炸毁,他仍不肯下船,选择了与船俱亡的故事。
也许有人会讲,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这是一种懦弱的态度,这是一种逃避的借口。但我们清晰的看到他随着钢琴在海浪起伏摇摆的船舱内肆意滑行,听着他为心爱的姑娘弹奏出海上钢琴师的内心独白。这些画面无一不告诉我们,他不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他不属于任何一种生活,他被一个多情的导演,用戏剧把他的所有一一遮盖……
执着与坚定?编剧告诉我们的远没有那么简单!所以这篇原打算在上个季度写的影评放到了这季。因为还没有想明白。第一遍观影,我反复回放1900留给他朋友的最后话语,一遍遍地听,试图去寻找他不肯下船的真正原因,到最后,我仍然是似懂非懂。带着这样的模糊感,这季进行了二刷,我不知道我是否找到了真相,只是对生活多了某些感悟,只是对编剧和导演多了一些猜测吧。
有种热爱可以超越孤独。1900是个天才,他从小就会弹出美妙的音符,但他又是个孤独的人,特别是在一艘巨轮上的天才,船上的旅客来来往往,1900群看到的永远都是陌生的新面孔。他们怀揣着对美国生活的向往,前往美国,再美好的音乐也会因为那一声“America”抢去关注点,只留下1900那落寞孤独的身影。
人越长大越觉得孤独,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我们这些“陆地”上的人都不愿面对孤独,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于是我们经常去回忆,回忆自己曾和挚友在毕业之际把酒言欢;回忆父母望着儿时的自己满脸尽是疼爱......其实,每个人的本质都是孤独。但1900是直面孤独的,超越孤独的,因为对钢琴的热爱和忘我的投入。我们很难为一件事献上自己的一生,我们索取的只是“琴键”,而不是“音乐”。如果一个人一生只钟爱一件事,一个人,只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孤独没有什么好在意的。我猜这是编剧和导演想告诉我们的一个点,我们永远无法做1900,但1900的故事是一场让人沉迷的孤独,就像一杯美酒,越品越醇。
有种珍惜叫做活在当下。高晓松也有一句击中无数人心灵的名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挺治愈的鸡汤句,但是远方是没有尽头,因为远方一旦抵达便又成了当下,然后又有新的远方在召唤着。我们总是在期许美好的未来,想着远方会更好,所以为现在的不努力去找借口,或是有“一山更比一山高”的不满足感,而没有珍惜眼前的幸福,忽略了当下。1900在船上生活的30年间,一船又一船的人从他身边经过,与他交谈,述说着陆地的美好与他们的故乡。人们在他的音乐里得到慰籍,他也在音乐的输出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这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当下。这当下,远比虚无缥缈尘世幸福来得更具吸引力。真正能驱赶心中怅惘的,不在于对远方的不断追逐,而在于对每一个当下的把握。
有种边界可以控制欲望。电影里有两句特别深刻的台词第一句:“键盘有始也有终,有八十八个键,并不是无限的,音乐才是无限的。走过跳板,前面的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无穷无尽”。第二句:“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人们追逐着希望与梦想,那是人们所能预见的美好,但欲望与诱惑却是覆盖在这美好之下。适当的欲望驱使着人们实现梦想,但欲望却往往难以止步于合理的边界,因为人类的本性里藏着贪婪。这种难以遏制带来的未知与危险性,又那么的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现代社会中的案例比比皆是,大数据下暴露的TG、为了私利而弃子的明星、弄虚作假坑害百姓的商人,多少人为了满足欲望越过了边界,最终犯了错掉进了人生的阴沟里。陆地没有边界,但人需要有自己的边界感。1900选择退守,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生存边界的确知,他知道陆地并不适合自己,他也不想让自己迷失其中。而我们活于现实中的人,在选择该前进或该退守之间,如果不能确定自己的边界,什么都想跃跃欲试,每个选择都当成机会,最后导致的必然也是迷失。
《海上钢琴师》,寓意大于电影艺术展示的本身,一个谜一样的男人带给世人的话题还有很多,也或许是未曾被挖掘的内容,我们无需去探究现实生活到底有没有可能存在这么一个人,但我们应该铭记这些给予现实警示作用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