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还能记得起,刚刚进入小学的时候,对外界,甚至对课本里的知识都是懵懵懂懂的,可以说是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那个时候上课便是老师带着学生学习汉语拼音,一笔一划地教写字,指着课本里的词语带着一个班的孩子们读。现在想来,学习那件事本身也只能说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毕竟接受的知识并不能消化吸收,更别说明白自己为何要坐在教室里学习了。
那个时候单纯地以为本应如此,没有人告诉自己做一切事情的意义是什么,或许大人们理所应当地以为不必告诉我们,或者告诉了我们也不会懂,以至于让我这个晚熟的孩子糊里糊涂地读到了四年级的时候才突然回过神来,原来读书真的不是为了老师读的。
至今说起来对于小学的回忆依然是充满梦幻色彩,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差等生,考试成绩记不起了有多少零蛋,但可以肯定的是经常考个位数。老师对我失去了信心,上课也不怎么管我,父母也直摇头,说我未来的学业算是不用考虑了,只能自求多福不是智商有问题就好。
而对于自己的状况,我也是模模糊糊,我以为上学是和做游戏一样,就是玩而已,老师讲的什么教的什么我才不管。就这样到了三年级,那个时候我变成了全班倒数第二,倒数第一是同村的一个轻微智障的孩子,老师和家长几乎都认为我和那个孩子是同等的智力水平,只不过我稍稍懂事一些而已。
我的座位被调到了教室的最后一排靠近后门的位置,这样老师讲课与我出入教室再也不会互相影响了。三年级,开始有了作文课,还有了自然常识课,开始让我知道了上课除了背课文写生字和做算术题外还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有意思的课程。不过常识课毕竟少的可怜,每周只有三节,所以我也每周只有三节的时间是在学习。除此之外作文课也能够吸引到我,那时每周都会有一个下午是用来写作文的,作文课的时候老师就会给我们读命题,然后告诉命题的思路、要学生们表达的主旨,还告诉我们要先在练习本上打草稿,最后再誊写在作业本上。
起初,我也很听话地在稿纸上打草稿,然后再认认真真地写在作业本上。后来发现这简直就是多此一举得事情,到后来就是作文一气呵成直接写在了作业本上。四节课的作文时间往往我只用一节半就完成了,即便这样我的作文分数也一直很高。起初的几次,老师给作文评了分之后还会写上几句评语,我一直以为那些评语有着专属的老师体,学生们是根本看不懂的,那是一些让家长看的评语。
有次我妈翻我的作文,露出了惊讶的面容,直到她看见了老师的评语突然脸色大变。我很不解,问她,老师到底在评语上写了些什么。我妈告诉我,老师说你的作文是抄袭的。
毕竟年龄小,并没觉得这种评语的歧视语气,依然视每周一次的作文课和每周三次的常识课为最有意义的课。可能在这个时候,我的作文不断取得的高分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让他慢慢意识到我与那个智障的孩子可能并不是一回事,他找到了我的父母,说了很多,并提出了让我三年级复课的建议。
至今我也没有问过父母究竟在那个下午他们聊了些什么,只知道选择复课切切实实改变了我的学习成绩。虽然父母对我的复课没有抱多大希望,但对于我成绩的明显上升还是非常惊喜。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大概明白了点读书的意义——原来读书是要让自己学到东西,提高成绩父母会很高兴,别人也会称赞自己。
到了复课的那个三年级的下半学期,我的成绩开始突飞猛进,老师和家长都很震惊,原来我这个被认为智力有问题的小家伙这么厉害。
仔细想来依照父母和老师的标准,我的童年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的。
所谓成长,并不是你学会做了哪些事情,而是你明白了自己应该做那些事情,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罢了,有些道理你懂了便是迈上了一个台阶,便是成长。
还能清晰地记起,老师在一堂课上指着课本里工人和农民的插图问我们,你们是愿意当工人还是愿意当农民呢,话音未落,同学们就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工人,老师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们都是农民的孩子,虽然不知道工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但非常肯定当一名工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个时候,没有人问为什么。直到很久以后我在脑海里想起这个片段时依然不解——为什么我们就在无意识当中接受了那么多似是而非的知识呢,是谁告诉了我们工人一定比农民强?直到自己慢慢明白事理时才转过来弯,原来那个时间段的工人真的是一个光荣的角色,老师和父母无意识当中就将这样的信息传达给了我们。老师欣慰的笑脸也让我们在课堂上印证了这种观点,我们未来的目标就是当一名工人。
虽然年龄小,但依然觉察的出,在父母眼里,我是掌中至宝,也让成长中的自己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围绕着自己转,当在他们面前谈论理想时,都是现在看来脑洞大开的名词。在我们那里,形容一个人特别了不起往往用“厉害”来形容,在孩子们眼中,能够作为一个厉害的人就是人生目标,厉害就有人尊重,厉害就有钱。但没有人知道厉害到底是有多厉害,没有人问厉害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直到有一天,我突发奇想问我妈,这世界上什么人是最厉害的呢,我妈想了一下说,科学家,这个世界上科学家最厉害。我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工人更厉害的人物。所以我也信誓旦旦地对我妈说,我要做一名科学家。科学家是什么,我依然不知道。
后来,随之年龄的增长,我开始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不过也让我陷入苦恼当中。我明白了这个千奇百怪的世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却又对好多事情的未知产生苦恼情绪,学习中,生活中都满脑子的问号。电视里播报新闻,说有个地方发生了地震,可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地震是什么,我很苦恼,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东西我都不懂呢。
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好像大家都很兴奋,作为小孩子的我也被大人们兴奋的劲头所感染,兴奋末了才想起问我爸,奥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告诉我是一场运动会,可他并没有告诉我为什么办一场运动会就能让大家那么高兴。只不过那一刻我明白了当一名运动员也是很厉害的。在我无法当一名科学家的时候我可以做一名运动员。
后来,我喜欢上了足球,变成了一个足球迷,2004年的时候对于中国足球迷来说无疑是难忘的,中国国家队历史性地闯入了亚洲杯的决赛,可能那也是足球氛围最浓重的一段时间,学校的操场上每天都有四五十人组成的足球队在比赛。那个时候,足球几乎成为了男孩子们唯一的运动项目,与一旁篮球场上寥寥无几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依然记得邻居家的小男孩敲我家大门要来看电视直播的情景,那个时候在我的心目当中当一名足球运动员无疑是最厉害的一件事情。
上初中开始,父母去了城里工作,我变成了留守儿童。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我的性格开始变得内向,我不再愿意向别人提起我关于科学家亦或是足球运动员的梦想,不再愿意向别人袒露心扉,甚至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也开始对未来没了信心,我开始忧郁起来。开始明白唯一能够让自己变得厉害的就是好好学习,提高分数,提高名次。至于能当成什么样的厉害人物,开始变得模糊起来。毕竟知识面仍然在不断的增长,我获取知识的欲望依然很强烈,为了缓解心中对世界的各种疑惑,我从各种方式获取图书报纸。
就是那时,我开始对自身的不可控产生恐惧感。不过,那种恐惧也促使我刷新了对于读书意义的认知,读书,不只是让自己学到东西,不只是让父母高兴,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以后更好的生活。那种观点一直影响着我,直到后来大学毕业。
别人说的都不是真理,真理的意义就在于你切身证明了这种观点。高中时的我更加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因为基本上每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都能说与未来息息相关,所有人都卯足了劲不断地刷题,背诵,一分一分地提高,好像每增加一分就距离梦想近了一步。我写得一手好字,班主任让我在黑板上写励志语,后来他又找来红纸,将一些简单粗暴的金句贴在了教室的墙壁上。最后一个月,黑板上不在写励志语了,改成了高考倒计时,随着数字的不断变小,空气中也开始弥漫起紧张的气氛,简单而充实,那可能也是一生中目标最明确的一段时光吧。
高考就像一群人的信仰,他们相信通过一件事的努力能够实现目标,并为之奋斗。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事情更能够鼓舞人心了。
只是,高考成绩揭晓之前没有人愿意谈及梦想,再也没有比高考成绩更重要的事情了,那个时候的自己简单到非常愿意相信高考是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的唯一方式。事实上,后来也那样认为过,只不过渐渐觉得,那并不是唯一,那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而已。
大概是从大二开始,由于我对图书馆的钟爱和接触互联网的原因,我的知识面得以彻底地扩展,我开始知道原来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有那么多的偏见,原来曾经被当做定理的东西并不是定理,原来我所熟知的事实可以轻易地被推翻,原来权威是可以被质疑的,原来工作可以和专业不对口,原来大部分人都要去做普普通通的工作,原来上大学的意义也不过如此。有那么一段时间,心智突然开启,有了种世界观被颠覆的感觉,发现自己可以跳出老师和父母的圈套拥有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那段时间也一直激动着,兴奋着,发现着。
后来我开始试着接触各种事物,切身去体会,试图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我开始写文章,做采访,甚至拿起了摄像机做起了电视新闻,做起了我以为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才能去做的事情,天呢,我这是有多么了不起,仅凭着一腔热血和忘我的勤奋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多么令人欣喜若狂的发现。
一年后,我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世界观,终于有了自主判断世界的依据,那一刻起我才发现,我是真的长大了。而长大成人的意义就在于,自己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并且开始相信自己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时至今日,还得感谢那些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帮助自己发现这个世界规律的人,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让自己在对这个世界认知的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因为建立自己的成熟世界观真的很难。
如果说考零分时的我是一张白纸,那么现在的我便是被橡皮擦了又擦后才画出来简笔画,虽然最终的成熟作品还远远没有完成,但我已经为自己勾勒出了轮廓。而,我所要奋斗的,没有变,只不过,不会是科学家。如果能够遇见考零分时候的自己,我会告诉我,拼命地玩儿吧,这个世界很精彩,躲在课堂上怎么就能认识到这个完整的世界呢。0分,或许是对童年的不满,唯一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