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班坐在出租车上,我直觉身体不舒服,胎动厉害,怀孕七个月来还没有这么涨肚子。果断告诉司机,改路线去医院吧。
在医院挂上急疹,到了产科检查,护士安排要先做胎心监护。
和监护配套的还要买腰带,身上没带零钱,又从七楼到一楼到取款机换了零钱。
带着忐忑的心,坐在检查室里监测,发现有轻微宫缩的征兆。
医生稳妥起见,安排了住院输液和观察。
当时我身上什么都没多准备,手机也快没电了,孩子爸爸正在外地出差。之前我怕孩子爷爷奶奶担心,没先说到医院,电话说的是大概10点到家。
猝不及防要住院,瞬间感觉失控,一是担忧腹中宝贝安全,二是和大女儿也要几天不能见面。
空寂的产科大厅,我借用护士的手机,给家人拨通电话。孩子奶奶当即就从家里来办理入院手续和陪护。
经过一晚输液,各方面指标也趋向正常。紧绷的心,终于才放松了一些。
孩子奶奶闲聊时说起,“孩子爷爷着急坏了。大女儿都快9岁了,怀上二宝,他能不激动吗?说你现在不该上班,折腾孩子,出了这种事。”
开始听着还以为是关怀,怎么后面听着不对啊?原来意思是说我在孕晚期要安心休息,上班是不明智的。
这个…… 原来是理解为我的直接行为,造成的当下结果。
听到这个反馈,本能感到郁闷。不上班呢?在家呆着,是否一定科学?
关于上班,我是有评估的。
首先,怀孕以来身体不错,没出现过不良症状,按期主动进行体检;
第二,上班路途谨慎,孕期六月后坐车上下班,保障休息;
第三,上班时也是适当的脑力劳动,不太消耗体力;同事也都很照顾我,让我多休息。
瞬间,情绪有激动的、委屈的、无奈的、不被理解的……
孕期,兼顾多方情况,尽量做出科学安排,可我也无法保障不可控因素啊。
在公司,大家体谅你是孕妇,可工作起来也马虎不得,还是要保障效率,这是职场要求。
下了班,第一时间赶到家,也要陪伴大女儿多玩一会儿。怀了二宝,她还是我最贴心的伴啊。
对长辈,即使生活方式有很多差异,也多站在他们角度思考。从老家来帮忙照顾孩子,凡事多体谅。
孕妇,不容易啊。 在职二胎孕妇,更不容易啊。一声叹息。
不过慢慢冷静下来,我想,人和人的思维路径,的确是不同的。
我们的关注点高度一致,那就是孩子的安全。
不同点在于,作为我,觉得虽然是孕期,离孕产期还有两个月,我根据自己身体,还可以工作半个多月,再进入安逸待产期模式。
孩子爷爷作为期待孙辈心切的人,他关心孩子的健康是第一位的。
出了突发状况,他着急慌乱,没考虑太多因素。直觉的可能性,就是认为我上班没注意休息造成的。
于是,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评价。
当我们在情绪制高点的时候,很难一下子看到不同的观点。
我又想,平时我和孩爸上班忙碌,都是爷爷早晚接送孩子,早晚为全家买菜、做饭,做好后勤后盾,也无怨言。
想到这,情绪瞬间平复了,和孩子奶奶说,“刚做了检查,医生说和体质、孕史都有关系。这些信息,我爸不清楚,他肯定着急啊。”
2
虽然是用理性思考来解决的小事情,却激发了我的思考。
我用几分钟可以消化不同声音,是对孩子爷爷的理解,还是本质上对自己的温柔?
根本上,是后者。
如果我陷入在情绪中,依然于事无补;
快速地理性思考,恢复平静,是对自己的关爱,是可以驾驭情绪的一种能力。
心智的成熟,是从能够理解别人和自己的立场,从容解决问题开始的。
身边很多孕妈,有的常沉浸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
前几日,一位孕妈朋友吐槽说,婆婆在孕期来到她家帮忙了,看到她每天经常收取快递,就心生不满,说这得花多少钱啊,不知道省着点花,以后看孩子花钱地方多了。
她说,之前每年相处很少,这下感觉生活被打乱,淘宝预算是在计划内,这点小事不想被指点。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琐事难以避免。
如果改变不了必须要共处一室的事实,如何处理观念冲突?
在新生儿来临前,你有没有做好准备,来面对大家庭不同的观点?
假如长辈对你有评判,我们是否需要重蹈覆辙,陷入大战?是委曲求全,还是据理力争?
两极化的反应都是两败俱伤。
既然提前了解价值观念、时代背景差异巨大,如何在心智上做好准备?
3
以下的几点建议,或许给孕妈妈们一些帮助。
一、提前做好心理铺垫,知道会面临因为文化、教育巨大的认知差异,带来的隔代理念差距。
这点有多重要呢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会容易在一次次理念冲突时,被动地陷入情绪。愤怒的、生气的、郁闷的……
做好了心理建设,在面对观点不同时,就会多维度思考,理解文化和教育带来的重大差距,意识到对方不是“一个人”在针锋相对,而可能是时代的印记;
同时,对长辈的性格、脾气有所了解,知己知彼,能够站在对方角度思考,更好地应对。
原则是对事不对人,不要因为对方的评论,让自己生闷气。
二、预产期因为身体原因,情绪更波动,多给自己空间,对自己更加温柔以待。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文章说,希望世界对我温柔以待。
实际上,世界还是正常运转,不因为你是孕妇或产妇而太多更改。
这时候,更紧要的是对自己的接纳和关爱。
很多孕妈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上班忙碌还要照顾家庭,难免怨气积累起来,付出太多没有回报,一下爆发出来。
“积怨”的产生,有时是因为感受中的付出和收获失衡,或者是缺乏外界的认可。
根源上,先放下“一味付出”的执念,在孕期阶段,多刻意营造心情愉快的时刻,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比如记录美好时刻、安排美食、参加闺蜜组织的读书会、欣赏风景,都是增加正面感受和调节情绪的有效行动。
最重要的是,是多多地自我关爱。
这种关爱不仅是物质上多买一些物品,更多是指心灵上的丰富和充盈。
三、积极地重新认识自我和学习,思维成长和蜕变。
很多矛盾中,其实是自我的一些心理投射,比如恐惧、愤怒。
某个场景,可能触发自己的心理按钮,是和之前的经历和暗伤相关的。
成为妈妈之前,需要投入心理功课,去认识自己的性格,哪些事件容易让自己疲惫,陷入苛责,哪些让自己愤怒急躁,急于证明和对抗。
一个有能力自我关照的人,才有更多的能量滋养外界,不然容易陷入损耗。
完善自我的人格,是一生修炼的功课。
有时候,让我们情绪波动的人或者时事件,有可能是来增加自我了解的一个渠道。
同时,可以开始学习儿童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常识,更多地理解即将到来的新生命。
育儿是一场农业种植,不是工业生产,不存在所谓唯一正确的“育儿观念”,如果理念和家人不同,也不要急于指责对方,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用心“看见”孩子,用爱去呵护,这样的教育不会差。
四、抽时间享受和老公的二人世界,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
很多孕妈或新生儿妈妈把热情都倾注给了孩子,忽略了和老公的情感交流。
还有很多新手爸爸,还没有进入到角色意识中,对妻子理解不够,引发家庭问题。
事实上,好的夫妻关系,是排在亲子关系前面的。
孩子更多的是感受爸爸妈妈的情感,如果是和睦温暖的,孩子会更加幸福。
双方可以提前有意识地营造亲密瞬间,坦诚地交流关于养育、隔代关系等各种方面的看法,达成共识和默契,对于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会共同成长。
4
中国式大家庭,复杂的生态环境中,女性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
妈妈、儿媳、女儿、妻子、职员……每一重身份背后,都是付出与努力。
心智的成长,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愿你能够首先对自己“温柔以待”,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和他人,看待环境和世界,关爱自己的内心需要,积极地表达和倾诉。
这世界上,会多了一个更智慧的妈妈,眼里有光,心里有爱,用柔和与温暖来映照自己,也映照即将呱呱坠地的宝贝。
-----------------------------------------------------------------------------------------------------
“我是Melody曾婷,8岁女孩妈妈,思维教练,致力于亲子教育、情感咨询和自我成长领域。
30岁赴英进修;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系硕士;
CoRT(Cognitive Research Trust)系统思维训练认证高级讲师;
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长讲师;
中科院心理所教育心理学研究生;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培训班混合教学方式第一期结业;
两次在TEDx演讲平台发表“女性成长思维”主题演讲;
微信公号“女性成长思维”。
文章发布于千余家在线平台,如人民日报夜读、读者、作家导刊、家庭、中国教育研究等。
一对一咨询Wechat:37035772.”